APP下载

浅谈美术教学中模仿学习的引导与创新思维的培养

2011-12-29南涛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摘要: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模仿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本文首先论述了模仿学习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这一问题,进而又提出了创新思维的培养要通过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需要用兴趣开启这一观点。
  关键词:模仿学习;创新思维;师生关系
  
  人类的学习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它是一个必须经历的学习阶段。美术设计创作的初期也是需要模仿来增加积累,培养设计的感觉和基本审美能力,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但是模仿学习只是设计学习过程的一个阶段,如果学生只停留在模仿前人经验的层面上,就无法真正实现调动学生艺术潜力和创新思维的目的。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关注模仿和创新的关系。
  一、模仿
  1. 模仿的本质
  最简单的模仿似乎是比例尺。你用比例尺可以构造两个相似的系统,这个过程就叫模仿。那么我们能否把模仿当做一种系统属性推广?比如如果存在着系统到外界的一种映射,那么这种映射就叫模仿吗?
  2. 模仿和模拟
  在计算理论中,人们可以用图灵机的语言明确定义模拟。所谓的模拟就是当两个计算系统的输入输出对应完全同构的时候就说两个系统能互相模拟。模仿是模拟吗?
  3. 为什么要模仿
  人需要模仿学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可以加速学习的速度。它不需要外界的仲裁者判断对错就能建立自己的行为。对模仿学习的解释是不是一定要放到群体社会这个大框架考虑才能看出它的意义呢?如果说模仿是一种需要依赖于社会集体的行为的话,那么模仿和MEME的传播有什么区别?简单说,MEME可以被看做是模仿学习所拷贝的文化基因,也就是人们争相学习某种文化的根源。
  二、引导模仿学习,发挥模仿能力
  模仿学习理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而习得的,模仿有助于人们学会很多重要的技能。现代学生崇尚个性,对创新充满了渴望和幻想,他们认为老师讲过一节课后自己就是设计师,就可以设计出经典的东西,他们急于求成的心理导致他们对模仿成功作品有很大的排斥心理。对模仿他们有误区,认为范画是什么就画什么,自己是不能注入思想的。这样就会导致模仿学习无法发挥作用,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模仿,模仿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针对这种普遍存在的心理我做了这样一个尝试。在刚开标志课的前三周留的都是设计作业,而且作业的要求是按照优秀标志的标准来做。三周下来结果是他们感觉非常的吃力,觉得设计好难啊,怎么才能设计出好的标志呢?他们非常想知道学习的方法,于是我布置了一个临摹标志的作业,每周画20个标志,并且查找关于标志的创意说明,分析标志的设计方法,通过这个练习可以很好地引起学生对经典标志的注意力,体会标志的设计是个智慧结晶的体现。从做这个作业开始我就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两周以后学生对标志的气质有了宏观的体会。大量的临摹让他们似乎找到了一种感觉。这时候我对他们的临摹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分行业画标志。这样的练习有助于学生了解行业属性,体会同行业标志设计的相同与不同。配合学生的作业在课堂练习中也加入行业标志的设计,这样让他们学以致用,加速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们开始不自觉地注意身边的标志,比如银行卡、服装、产品包装、汽车等,日常生活中常见到的事物都成了学习积累的课堂。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模仿学习需要引导,针对学生的特点,把模仿学习设计到教学的过程中,就可以把学生本来排斥模仿学习转化为主动模仿学习,从模仿中学到优秀作品的创作方法。模仿是为了积累,是为创新打基础,不一定要教师去讲多么深奥的理论,从模仿中学生们就可以学到一定的知识。
  顿悟学习可以避免多余的失误,同时又有助于迁移。学生们通过模仿可以帮助我们不断积累为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一般知识资料,但是模仿也有局限性,学生们只会定向的集中收集资料,思维方式从求异转向趋同。因为学生在“模仿”练习过程中通常使用的是逻辑思维,而我们的艺术创作更需要非逻辑思维起作用,因此我们需要在模仿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创新意识和创意思维的培养。
  三、如何开启创新思维
  1.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发展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成绩的评判者,因而导致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交流意识、探讨知识。但是艺术创作是模仿的,又是创造的。对于一件作品的创作和完成,需要教师在一定的理论和审美原则的指导下,参与学生的创作过程,既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又不能限制学生的创造性发挥。所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共同发展新型的师生人际关系就显得十分重要。
  2. 非逻辑性思维在创新思维的培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过程中,我们强调“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这就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在创作中共同起作用。“非逻辑性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没有严格的具体可遵循的逻辑规则,具有形象性、情绪性、无意识性、开放性的特征。运用非逻辑的思考方法,可以提出新思路、新设想,其作用在于尝试和冲破传统桎梏;而逻辑的思考方法则可以对提出的新设想进行整理加工检验和论证新设想的可实施性。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需要非逻辑的加入和多做这方面的训练。
  3. 利用兴趣开启创新思维
  教师可以通过聊天的形式,了解学生常看的电视节目、常穿的流行服饰,甚至是他们常玩的游戏,研究这些东西为什么能够吸引学生?我们的课堂教学要是也能加入这些灵活有趣的信息元素,他们的兴趣就会被我们引导到学习上来。在教学中,选择和学生生活相关、年龄特点相近的素材设计起来,比较容易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而创作的灵感也因为熟悉和兴趣闪现出来,所以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模仿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不可分割的,模仿学习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思维需要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共同作用。因此,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合理地设计模仿学习训练,增加基本材料的积累,再设计符合学生兴趣的练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加强创新思维的培养。
  
   (通渭县陇阳教育学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