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2011-12-29贾新文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新型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就要从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下面我就谈谈中学思想品德课如何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
  一、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需要教师转变角色
  以往的政治课教学,教师过分强调单一的知识传授,忽视与现实的联系。《纲要》和《思想品德课标准》使课堂和学生生活出现新的变化,课堂较多地出现师生互动、平等参与的生动局面,学习方式开始多样化,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共识。在这种课堂气氛下,许多教师反映他们“经常有惊喜”“经常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经常被难住”。新课程改革改变了教师一味传授知识的权威地位,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社会、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验道德实践,体验情感。由此可见,教师角色的转变对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二、在教学中,不断创造条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道德实践
  思想品德教学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因此思想品德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讲授或讨论有关知识,而要落到学生的道德实践,当然,所谓的道德实践一定是基于道德目的的,是包含道德情感体验的、指向道德提升和完善的践行。
  要引发学生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在教学中要完成几个转换:一是要将普遍的道德规范及道德情感体验转化为学生个体的道德实践内容,引发学生个体的道德情感体验,实现个体层面的道德实践和体验。二是通过个体道德实践和体验,体会社会的思想道德价值要求,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体验的相互转换。这样,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二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引发学生自主的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课程标准》提出:“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真正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社会的普遍价值要求,是形成学生道德品质的知识前提,但是不能仅限于对关系的理解,而是要通过具体的实践,使学生领会合作与竞争在社会生活中的必要性,从而形成团结互助、乐于助人的品质。
  三、案例选讲要生活化、乡土化
  教学案例选得是否妥当,是学生掌握重点、把握难点的关键,在选择教学案例时,要结合学生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选择具有常识性、乡土性和生活性的新颖案例,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调动各种智能因素,进行综合运动,激发兴趣,积极思考,达到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提高能力的目的,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在讲解《我与父母交朋友》这一课时,选择家庭子女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平凡小事作为引子,进行具体分析,自然会让学生想起自己与父母相处的方式,曾经有过的矛盾。这样,就使学生体验到孝敬父母和诚实守信是做人的根本。
  四、活动策划要有实践性、探究性
  活动的实践性是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智能结构的特点,采用社会调查、考察、访问的形式,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参与锻炼和操作,发展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教师也可以成立一个课题小组,给学生一定时间,让学生自己去安排;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已找答案;给学生一个悬念,让学生自己去讨论;给学生一个难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给学生一个对手,让学生自己去竞争;给学生一个机遇,让学生自己去抓住;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去发展等。这样,能使活动与知识的探索、问题的解决、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活动的探究性,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思维的能力,也促进了学生的语言、交际、空间、自省等多种能力的发展。如利用节假日休息的时间,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道德实践、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感悟和理解社会道德价值要求,逐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总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模拟现实生活中的情景,比单纯的言语教育更重要,能让学生拥有自信、拥有希望、拥有自己将来的发展空间。
   (通渭县平襄镇安川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