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渗透

2011-12-29成福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摘要: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辨性极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青少年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关键词: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爱国教育;思想教育
  
  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切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一、典型人物选取法
  利用典型的人物进行教育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的重要一环,选例要深刻,方法要独到,过程要优化。
  1. 善于运用典型案例
  学生自小学阶段起,就开始接触历史,再加上经常性的爱国教育、思想教育,对历史上公认的正面典型人物了解较多,从古代史上岳飞“精忠报国”,近代史上林则徐禁烟,现代史上的黄继光、雷锋等人物及事迹颇为熟悉。因此在中学历史课中涉及的有关内容,尽可避免老调重谈,应注入新内容,赋予新的生命力。典型案例法就是一种从侧面衬托典型的教学方法,它以独特的方式,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例如,在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一课,讲述林则徐人物形象时,向学生介绍,在一百多年前,英国伦敦蜡像馆陈列着林则徐的蜡像,并经成千上万英国人的多次投票依然当选,长期陈列(知识卡片)。从这个较为特殊的例子诱发学生系列思考和讨论:英国人了解林则徐吗?林则徐与英国人有什么关系?在禁烟时期,断了英国人财源,被其视为眼中钉的林则徐蜡像为什么长期摆放在英国最具影响力的世界名人蜡像馆里?英国人器重崇拜林则徐什么品质?这个例子使学生为之动容且由衷的信服,深深地感受到人格魅力跨国界的大民族气节亘古亘今的光彩,受到触及心灵、内化情感的深刻教育。
  对于反面的典型人物事件,也同样可采用典型案例法。如“火烧圆明园”,书中对这一事件的评说并没有选取中方的史料,而是采用了火烧圆明园的罪魁祸首——英法的本国国民对这一事件的评论,即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节选,使其事件的罪恶一目了然,真相更具说服力。
  2. 适当选取中性人物为例
  对于历史上功过各半的风云人物,我们暂把他们归属于中性人物。这类人距离我们现实中的人较近,学生对他们特别敏感,从他们思想言行中很容易找到自己的影子。人非完人,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认真分析人物的得失缘由所在,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客观地了解人物,了解人物的成功及悲剧的产生,从总结历史经验的高度去认识,对于我们今天更有借鉴的意义。在上古代史讲述《秦朝》一课时,补充了秦朝丞相李斯一生得失的例子。丞相李斯在秦朝40年政治舞台上的沉浮是他人生的写照,他的成功与秦朝的统一休戚相关,而他的悲剧也和秦王朝覆亡的历史形影相随。在秦始皇死后立谁为帝的关键时刻,由于私字当头,贪恋权贵,苛刻求全,终于放弃原则被人利用,无可推诿地成为越高和胡亥等人的帮凶,跨出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一步。最后这权倾朝野的人物,竞落得腰斩于市,夷灭三族的下场。李斯一生的悲剧,使学生们触目惊心。学生讨论说,李斯如果不是为了保全自己、私利当头,结局不会那么可悲。这位开国功臣由于晚节不慎而造成个人的命运、国家前途的悲剧,永远地成为人们在回顾“秦”这个短命王朝的历史时所应吸取的教训。
  除李斯之外,项羽英雄气慨中的旧时代本色,李秀成万字供词留下的遗憾,石达开在逆境考验中的错误抉择,都值得学生们去讨论、探究。这些人物的一生都曾有过显赫的地位、顶天的壮举、辉煌的历史,但在严峻的考验面前,付出了抉择筹码的代价。暂时抛弃时代人物悲剧的原因,就个人因素而言,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总结这些历史人物一生中的生与死、得与失、成与败的经验教训,都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深思,令我们永远地警醒!
  二、价值取向引导法
  一个人的价值观是其内在情感的反映,不同的情感态度、不同的人生观,体现了不同的价值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除家庭、社会的影响之外,教育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价值观,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究的问题。
  我们的学生在对屈原与谭嗣同等人选择死的问题上的态度几乎是一边倒,认为屈原、谭嗣同太傻,而岳飞、文天祥等人又被学生评价为非顺应历史潮流。这些问题如要一分为二的来分析,也都无可非议,但学生不一定都是站高望远地看待历史,这其中隐藏着一种令人担心的现象,在政治课中,有一课《见义勇为》,学生对案例的分析作答,几乎是一致的,虽也不是什么袖手旁观,但做法却都是报110,只有极个别学生选择智斗。
  这也许是源于课本内容的导引,因学生原本就是未成年,属于被保护对象,从这一角度来说,也是站得住脚的,但是如果这些教育一旦在学生的思想中形成一种固定模式,那么见义勇为永远也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教师完全可以考虑换一种教学思路,先论见义勇为,再谈加强自身保护。换句话说,就如《今日说法》暑假栏目中组织小学生讨论“见义巧为”的问题一样,不论是政治课还是历史课,都应把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作为已任,有如历史课在讨论屈原、岳飞、文天祥、谭嗣等问题上,要引导学生懂得爱国情操的价值、浩然正气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伟大。
  三、类比对照比较法
  类比对照比较法是通过情况相似的两个人物,不同的处世哲学、不同的人格气质、不同的理想走向,导致不同的结局进行对照类比,诱发学生在对照中受到启迪,在比较中得出结论,达到以史为鉴的目的。
  如在上《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通过讲述勾践复国的例子,让学生把“卧薪尝胆”与他们非常熟悉的安乐公刘禅“乐不思蜀”的成语也来个类比,引出:同样的历史境遇、同样的国君,却以不同人格、不同的志向,上演了历史上最具戏剧性的两种不同结局的结论。对学生进行人生观的教育:一个人事业的成功和理想的实现,需要有坚定不渝的志向、锲而不舍的决心和坚忍不拔的品格,才可能达到彼岸;反之,一辈子则只能是碌碌无为,无所事事。
  综上所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是成就一代人、两代人,甚至千秋万代人的神圣职责,为了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我们历史教师任重而道远。
  
  (通渭县李店乡祁嘴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