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数学教学中学生直接经验的运用
2011-12-29张鹏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摘要:新课程理念赋予数学新的内涵: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而且“会学”数学,“爱学”数学,就应当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生活;实践
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学的目的还是学生,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关键。作为学生他们最为关注的是他们有关联的事情。由此可见,教学活动要密切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促进课堂教学的高效进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兴趣
活动过程是活动诸方面的载体,承载着活动的开展、内容的落实、目标的达成。每一项数学实践活动,必须有一个完整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
二、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
教师不仅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在学生的实际中引入数学知识,把生活问题数学化,而且要善于把课堂中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以实现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又能反向促进学生对知识更深层理解的目的。一节课,无论教科书写得多么清晰,教师讲得多么明白、透彻,要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还得靠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感悟、体验才能完成。
三、及时激励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情感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利手段。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位学生都是伴随着教师的评价成长的,教师的评价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好学生不是打骂出来的,而是夸出来的。在教学中,教师应不断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通过对学习结果,学习过程,学习态度、情感和创造力等的评价,激励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了学生可持续发展。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必须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同时,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的权力还给学生,把“想”的时间交给学生,把“做”的过程留给学生,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
(连云港市建国路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