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腾千里 “睛”出神韵
2011-12-29董文清
成才之路 2011年15期
孩子们玩QQ牧场游戏的时候,内中的小动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尤其是“浮云神马”,行空游走自如,给了我们思维空间里无限遐想。没有浮云,何来神马?或许,这就是“画睛之龙”形象的“替代”吧。
在中学语文写作教学中,“画龙点睛”是指文章关键处体现主旨的句子。画龙若不点“睛”,龙只能是一条没有灵性的“龙”,无论如何也腾飞不起来;只有“睛”点得好了,文章自然也就有了神韵,就会功到自然成。否则就会偏题,甚至于跑题,所以,点题句子在学生写作实践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何谓作文的“点题”?“点题”是指在文章中的关键位置,点明题目、题目的含义或文章的主题。特别是考场作文,应让阅卷老师快速、清晰地获取文章的立意、主旨,为准确把握分数找到充分依据。
点题句在一篇文章中,可以适时而遇,见缝插针,也可以稍微重笔密集着点;但不是信手拈来,随意乱点。古人云:“亢节之处,妙在一点。”一篇好的文章,开头总能紧扣文题,点明写作的范围及内容,用来引起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散文名家朱自清的《背影》,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里一方面交待了本文写作的中心内容是父亲的背影,而不是父亲的外貌或其他外部特征;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对父亲背影的难忘和怀恋之情,同时为进一步探究“背影的难忘”设下伏笔。
文中的点题句,分布在历史长河的上上下下,缤纷于文学领域的林林总总。在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安塞腰鼓》中这么写道:“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好一个痛快了山河、蓬勃了想象力的安塞腰鼓”。这里通过五个带有“安塞腰鼓”的抒情句,除了完成“点题”的使命,以及对上文所涉及内容、内涵进行总结之外,并且使文章层次渐近清晰,把感情步步推向高潮,使之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点题句凸显在文章里,的确为一篇成功的文字增色不少;它不仅可以在开头“露面”,也可在中间“现身”;置之于文章结尾,同样不可等闲。它往往能够总结全文,卒章显志,提炼升华,令人耐人寻味。杨绛《老王》一文收笔的时候说:“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把握本句的含义,让我们更能品悟到作者的仁爱之心与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社会应对不幸者多给予关注,为改变他们的命运,有其言,尽其力。
点题的作用是显而易懂的,但难点在于,选用什么样的文字去“执行并且完成任务”。“皓皓明月,淡淡清风。我坐在庭院的一隅,思绪不知不觉地飘远了。依稀记得屈原投下汨罗江,人们用粽子纪念他;牛郎、织女的感人爱情,人们用“七夕”纪念他;中秋节,人们用月饼纪念它。可是,那流传了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仍然是原来的样子吗?” 这是习作《纪念》的开头文字。它运用的是描写与叙述的表达方式:“在我的世界里,有一片宽广的海洋。那里有蔚蓝带给我的遐想,有白色带给我的宁静,有浪花带给我的想象,有波涛带给我的惊险。你见过吗?她就是美丽的书本!在这片神奇的世界里,我是个快乐的游泳者。”过往的中考满分作文《在学海中游泳》,与其他不少的文章一样,开头点题方法大多是运用描写或叙述文字来完成。
中考另一满分作文《欣慰的发现,永恒的美丽》结尾写道:“此情此景,大爱如斯。父亲那沉默厚重的爱,等待着我一次次地发现,将它串成璀璨夺目的珍珠,照亮我的一生。欣慰的发现——目光灼灼,其爱融融。就在那一刻,铸成了我心灵中永恒的美丽。”作者以抒情和议论的方式,点出了父亲厚重的爱,以及爱在“我”心中所占有的分量。由此看来,点题句置于结尾,能够较好地体现学生的写作功力,抒发内心深处的感情,表达一种意念和观点,点明文章的中心,给读者以深刻、隽永、精美内在感情的呼唤,将认识升华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般来讲,成功的考场作文,其开头大多是描写和叙述文字,而结尾常常选用抒情或议论。如何让文章中的点题句对阅卷人的视觉、心理产生强烈冲击,使阅卷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能够触摸到文章的构思、整体结构,感受到贯穿全文所流淌的血液和跳动的脉搏?以曾经的两篇中考满分作文《没想到我如此的幸运》和《和你一起走过》为例,文中的点题句分别为:“拥有同学的关爱,我如此幸运”“拥有老师的关爱,我如此幸运”“ 拥有亲人的关爱,我如此幸运”“和你走过的那年春天,你教会了我要有爱心”;“和你走过的那年夏天,你教会了我要坚强”“和你走过的那年秋天,你教会了我要感恩”“和你走过的那年冬天,你教会了我要宽容”。两篇作文都是在每部分的结尾处,以相同或相似的句子重复着标题或中心;从修辞的角度可以认定为排比、反复。这种比较讨巧的点题方法,多适用于板块作文,我们称作“反复点题法”。
“反复点题法”在行文过程中,放置在某些段落的开头或结尾,用字面相同的句子或词重复标题或者中心,反复点题,以达到突出中心的目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使文章中心从思维深处浮现于视觉表面,便于紧扣中心作文。这样不仅读者容易把握,评卷者也不会走进“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的朦胧感觉中。
就一篇文章来说,如何点题,什么时机去“点”?完全取决于作者对文章的整体构思。“点题”是获得作文保险分乃至高分的基石——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写作水平一般化同学的法宝;是挽救失败作文的救生衣;是获得高分同学的“有效药”。
(丰县群益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