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本的崛起(18)

2011-12-29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7期

   由《股市动态分析》副主编赵迪所著《资本的崛起:中国股市二十年风云录》一书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以时间为主线,以通俗、写实的笔法勾勒出中国股市由初创到基本成熟的全景图,对于我们全面了解中国股市历史和现实、研究资本市场发展规律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一路高歌:股民唱起“死了都不卖”
  2007年伊始,股市延续了2006年的上涨行情,上证指数先后刷新2500、2600、2800等高点,不断创出新高。与此同时,海外股市、大宗商品价格也不断上涨,可以说,在全球流动性泛滥的大背景下,资产价格的疯狂还在延续中。
  比较早的发布看空观点的券商派学者是银河证券的左小蕾。2006年,左小蕾便开始看空中国股市,曾写下以下系列文章“切记好了伤疤忘了痛理性对待股市大涨”、“资金助股市大涨快速变化有违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市场应警惕股市系统性风险量增更需质变”、“股价岂能放卫星价格重估不是价值重估”、“不要与政策博弈”等系列唱空观点。然而,股市并不理会左女士的观点,继续高歌猛进。市场中甚至开始流传“左小蕾被银河证券解聘、银河证券机构客户、大户撤出银河证券”之类传言。尽管大多为捕风捉影,但可见市场对于空头观点并不领情。
  与此同时,市场中传唱着一首股民自编的歌曲《死了都不卖》,更是道出当时市场的疯狂。歌词如此道:
  “把股票当成是投资才买来,一涨一跌都不会害怕掉下来。不理会大盘是看好或看坏,只要你翻倍我才卖。我不听别人安排,凭感觉就买入赚钱就会很愉快。享受现在,别一套牢就怕受失败,许多奇迹中国股市永远存在。死了都不卖,不给我翻倍不痛快,我们散户只有这样才不被打败。死了都不卖,不涨到心慌不痛快,投资中国心永在。就算深套也不卖,不等到暴涨不痛快,你会明白卖会责怪,心态会变坏。到顶部都不卖,做股民就要不摇摆,不怕套牢或摘牌,股票终究有未来……”
  据说,此歌作者为龚凯杰,唯一普通股民。此歌传唱后一夜成名,成为网络红人,但在现实的炒股生涯中,他仍然摆脱不了一个小散户的命运,信息严重不对称、真假消息满天飞、各种陷阱防不胜防。一年后,市场泡沫破裂之际,央视再次采访龚凯杰时,他奉上了一首新作,叫做《只要不亏》。
  2007年上半年,央行不断上调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利率,但都没能够阻止市场的疯狂。
  A股市场的高歌猛进也引起了管理层的担忧。2007年5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瑞士出席G10央行行长会议时表示,中国股市的泡沫令人担忧,中国人民银行正监控资产价格以及通货膨胀。
  2007年5月14日,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强化市场监管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牢固树立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做好投资者教育工作的主动性,将投资者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向投资者充分揭示风险和真实、准确、完整、及时地披露信息上来。
  5月23日,证监会宣布,在对操纵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等重大证券违法行为的调查中,证监会可以对涉及的相关账户的证券买卖行为采取一定限制措施,限制证券买卖的时间可长达15个交易日。受限账户包括被调查事件当事人及其实际控制的资金账户、证券账户和与当事人有关的其他账户。
  5月24日,证监会强调进一步加强投资者教育。
  这些信号无不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息,管理层已经认为A股市场连续上涨孕育着巨大的金融风险,然而,疯狂的市场依旧对此视而不见。
  
  “5.30”暴跌:“半夜鸡叫”引发股灾
  2007年5月29日,上证指数收盘于4334.92点。就在很多市场人士认为A股市场将奔6000点大关而去的时候,惊人的事情发生了。
  2007年5月30日凌晨0点,财政部宣传将证券交易印花税由1‰上调至3‰。
  市场愤怒了,因为此前的5月23日,财政部及税总局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否认上调证券交易印花税。
  财政部选择在凌晨发布这一消息引起了市场的猜测,媒体将这一行为戏称为“半夜鸡叫”。
  5月30日开盘后,两市股指随即出现雪崩式的下跌,上证指数大跌281.84点,深证成指大跌829点,两市近900只个股跌停,跌幅在5%以上的个股更是超过1200只,并创出了4292.7亿元的历史天量。接着的几个交易日,A股开始连续下跌调整,沪指由“5?30”前的4334.92点一直回落至3404.15点,其间不少个股经历了连续三个跌停。
  应当说,管理层“半夜鸡叫”的举措确实有些意外,但也在情理之中。“5?30”之前,由于题材股、概念股、垃圾股全面疯狂,导致市场泡沫四处飞,管理层出于对市场风险骤然增大的担忧,先后多次给市场打招呼,希望投资者保持理智,但市场完全不理,最终逼迫管理层突然大幅提高印花税,从而使得市场出现急跌。07年上半年进场的大批散户投资者在一周时间内由帐面盈利转为深度套牢。
  “5.30”过后,管理层实施的以密集发行开放式新基金为代表的“纠错”行为。管理层希望通过机构投资者相对理性的投资理念,将资金从垃圾股、题材股引入到蓝筹股中来。然而,结果又如何呢?
  
  蓝筹癫狂:基金催生新庄股时代
  “5.30”大跌终结了绝大部分个人投资者过度膨胀的自信心。与此同时,在拆分、大比例分红等迎合市场的基金销售策略下,基金行业继续发展壮大。截止2007年6月末,国内基金的总资产管理规模已经达到1.8 万亿元人民币,其中投资股票总市值达到1.3万亿元,占A 股市场流通市值的25%。这一比例与2006年二季度时候的不足15%,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加之近两个多月市场上涨超过40%,基金业的资产规模已经突破了2.5万亿,向3万亿逼近。
  基金股票池主要锁定在蓝筹股的范畴之内,其对指数的影响度更为明显。基金在进一步巩固其市场主力地位的同时,“一基独大”局面也促使市场进入基金博弈时代。相对于公募基金来说,其他的投资主体包括私募基金甚至QFII的话语权在逐步丧失。中国A股市场正在由群雄逐鹿转向“一基独大”。
  曾经在遥远的熊市中,游资也曾是股市里面呼风唤雨的力量。以“银河证券宁波解放南路营业部”和“国信证券深圳红岭中路营业部”为代表的涨停敢死队成为漫漫熊市中不可多见的亮点,也是财经媒体记者们晶晶乐道的谈资。然而,熬过熊市,游资的身影却不再如先前那般活跃,虽然偶尔也会在一些小盘股中重现昔日的锋芒,但和基金之类将工商银行、中国人寿等巨无霸拉至涨停板的壮举相比,已是黯然失色。更多的游资开始选择跟随基金,研究和分析基金的投资理念和操作手法。
  曾经在QFII大肆唱空国内A股市场的时候,财经媒体将其定位为“阴谋论”。而到了2007年8月末,市场已经完全消化了“5.30”的影响、上证指数站在5000点之时,,公募基金却依旧在大肆唱多。尽管媒体对此也颇有微词,但基金并不承认自己的投资行为有什么阴谋。实际上,基金的“阴谋”已经十分明显了,那便是——挟蓝筹以令诸侯。蓝筹股是基金眼中的阿拉丁神灯,同时也是基金不承认自己的投资属于“类庄股运作”的最佳理由。庄股都是绩差的。既然是价值投资,怎么会和庄家扯上关系呢?
  然而,业绩因素并不足以把基金和庄家划清界限,更重要的是基金的投资行为是否有操纵股价的做法。证监会在2007年5月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基金投资风险管理及有关问题的通知》,其中要求基金公司不得为了追求基金净值排名或短期收益,进行不合理的资产配置。同时应当高度重视基金投资的流动性风险,关注投资组合中单一证券与行业的集中度,对市场交易状况和投资者行为相关联的流动性风险要加强评估与监测,提高投资组合流动性压力测试的频率。这无疑表明,那些由于基金过分集中持仓而丧失流动性的基金重仓股的风险是不能忽视的。
  
  事实上,随着以基金为代表的中国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不断壮大,基金投资行为表现出的羊群效应不但没有丝毫的减弱,反而是变本加厉。
  在中国,基金公司中的投资总监、基金经理、研究员作为投资领域的“精英”,多为20世纪60、70年代后出生的金融、财经类院校毕业硕士、博士,其中不乏很多同学、校友、同事,虽然散落在各个基金公司,但师出同门,交流甚广。在基金界,便有北大系、五道口系、国泰君安系等派别的称谓。他们的信息渠道相近,网站相连,电话相通,某种程度上加大了“一买都买,一抛都抛”的跟风概率。在重仓股票巨幅波动时,基金经理们都会互相沟通信息,了解各自的持仓情况。
  公募基金习惯了中国特色的羊群效应,其操作行为和方向进一步雷同,那么有预谋的羊群效应其实就等同于“类庄股运作”的模式,和以往的联合坐庄并不存在本质区别。2007年下半年,A股市场板块中的基金重仓股联动、板块之间的轮动表现得十分明显,这足以成为基金“类庄股运作”最真实的证据。正是基金的疯狂,将A股市场中的大盘蓝筹股带入到了“新庄股时代”。
  
  林园、但斌:“中国巴菲特” 涌动市场
  2007年的牛市也催生了新一批的“股神”式人物。与早期“庄家”不同,新生代的“股神”往往崇尚价值投资,因此大多被冠以“中国巴菲特”的称谓。林园和但斌应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林园,1984年毕业于某卫生技术学校临床医学专业。同年进入深圳市红十字会医院做了一名医生。1986年调入深圳博物馆工作。博物馆工作期间,他曾在南京某知名学府进修电子工程专业。1989年,林园开始接触股票。
  据媒体报道,1989年,林园家人共同筹集了8000元,进入股市。林园分别买入了30股深发展银行的股票,他以88.45元买入深发展股票,之后反复操作,短短几个月盈利12万元。随后的二、三年,他大胆而幸运地收集到了大量别人不愿意要的原野、锦兴、琼民源、深华新等原始股,这些股票上市后均翻了十几倍到几十倍,到1992年林园的股票市值已超过了1000万元。
  1995年至1998年,林园称自己在此期间的主力品种为深发展和四川长虹,几年下来,盈利水平一直在9倍左右。长虹和深发展确实在此期间上涨9倍,但他竟然如此惊人的从最低持有到最高。2003年,林园重回A股市场,据称,截至2005年底,其市值已超过4亿。
  由于林园一直对外坚称自己的投资理念是“价值投资”、“长线投资”,因此媒体还送给他一个雅号——“中国的巴菲特”,林园也因此俨然成了中国股民心目中的“股神”,经常参加各种投资论坛,在各大财经网站开博客,向广大的投资者推荐股票。不过,在林园逐渐被“神化”的过程中,外界对其所讲述的炒股暴富神话的质疑声也越来越大。
  另一个因坚持价值投资而被称为“中国巴菲特”的人物是但斌。
  但斌,1967年生。原名程建斌,后随姑父姓但,名斌。1990年大学毕业,在开封化肥厂供水车间当一名钳工。1992年到深圳,开始接触股票、学习投资,师从《股市动态分析》创始人王师勤博士。
  在涉足证券行业后,但斌先后就职于国泰君安证券和大鹏证券。在1992年到2001年的十年中,但斌主要通过技术分析的方法来指导投资,并取得了不错的业绩。
  但斌尤其偏好和擅长波浪理论,甚至用技术分析的眼光去看待中国的历史。但斌认为,以波浪理论来白描中国历史,1浪的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