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股市怎么了(下)
2011-12-29吴佳
股市动态分析 2011年7期
全流通加大扩容,促成中国股市的一次质变,即由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成熟市场里有绝对高价的股票、也有几分几厘股票的现象,也会在中国股市呈现,虽然可能有较长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目前正在进行中,甚至可能需要持续数年以上。转为买方市场,意味着股票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投资者开始有条件对上市的股票个挑个捡。
2011年以来,新股破发现象频现,中签率也开始走高。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应为股市渐渐转为买方市场所致,在资金选择余地越来越大之际,发行价格的整体高企现象必然不能持续,发行价格因行业及公司自身的差异而出现分化方为正常。新股发行价格逐步走低渐成为共识,甚至有媒体预计会出现发行失败的情况。相信千辛万苦过会之后,发行人和保荐人都不愿看到发行失败的情况出现,为避免最坏结果的发生,唯一的选择就是降低,甚至大幅降低发行价。一级市场的价格降下来了,二级市场能不降吗?
股市质变的发生,也是导致2010年中国股市,特别是上证综指表现低迷的重要原因。因为,有限的资金将目光主要投向了中小板市场,以及其他当年经济的焦点行业,导致相当数量的股票被边缘化。
对资金在2010年的选择,微词颇多,觉得是大盘股落地、小盘股上天。不可否认,小市值股票受到的热捧与大市值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照,但2010年资金在小市值股票上的选择,并不完全是所谓概念炒作的翻版,可以将其理解为面对眼花缭乱、太为充裕的选择时,资金的积极尝试,是对变幻的经济形势的响应。
翻看了去年私募基金的排行,最大的感慨就是之前许多声名显赫的老江湖阴沟里翻船。从一些媒体的报道也看出,这类资金大半在2010年选择了旧有的投资方式,从低市盈率的角度出发,继续在银行和地产上等待回报。我想,大多数肯定都不会认为是否是价值投资,并不单纯由市盈率高低决定。因此,去年大市值股票的被冷落,也不是价值投资的失败,只是刚好不在去年经济的热点上。
2010年,中国经济在摆脱危机的阴影之后,又重新开始了转型之路,我们可以将之定为转型元年。2010年的另一特点是价格剧烈上涨,这一势头覆盖了从资源到工业品、到农产品以及其他大多数商品。市场在2010年的选择是,追捧战略性新兴产业,反应日趋严重的通货膨胀。除战略性新兴产业,其他如消费概念股在扩大内需的旗帜下有了上乘表现,医药股在医改的背景下有自己的演绎。可以说,2010年的中国经济表现得非常复杂,初步摆脱危机之后,围绕是整固还是退出有很大的争论,不整固怕前功尽弃,整固过久又容易引发经济过热或严重通胀。在争论中,失去了控制通胀的最好机会,同时,将通胀的解决留给了2011年。
今年市场还会延续去年严重分化的行情吗?作这种判断比较难,关键看几个因素:
一是经济形势。由于开年严重的旱情以及可能越走越高的CPI,使得决策层及时将今年首要任务从保增长转到了稳物价,也就是压通胀。货币政策在今年不断的收紧已成为共识。这一背景必将使相当行业的经营受到影响,这使得行情的发展会受到掣肘,即使有行情,阳光普照的情况也难以出现。
二是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这一块与股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争夺资金的关系。如果今年房地产调控的势头能巩固,则调控在今年见效的概率将大增,由此会产生一定的资金挤出效应。
三是新三板推进情况。如果新三板的扩容及制度完善推进迅速,相信会使得有冒险精神的资金会乐于在新三板中发掘新的投资机会,这也会造成资金的分流,特别是非常进取资金的分流。
从全年的形势看,反倒会是年初的投资形势更好一些。一则在货币政策的收紧上,不会一步到位,因此年初会相对宽松;另外,三月份有“两会”召开,政策面多少会有所考虑。
从今年的市场表现看,大市值股票的活跃度明显增加,这是因为资金的简单轮回还是有其他因素促成了这一变化?我们现在下结论还早了点,但从变化的脉络看,市场最基本的规律仍然在起作用,即资金会寻找最有价值的投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