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开卷好书奖揭晓
2011-12-29李金莲
出版参考 2011年2期
由“中国时报”《开卷》周报连续举办22年,深具影响力的年度“2010开卷好书奖”近日出炉,包括“十大好书·中文创作类”“十大好书·翻译类”“美好生活书奖”“最佳童书”与“最佳青少年图书”五个榜单共有37本书获奖。
2010文学趋势:散文突起
综观之,评审钟怡雯认为,入围的中文创作文学书籍,有两个现象值得一提。首先,散文几乎跟小说平分秋色。迥异于往年翻译多、小说为主的状况。其次,以第一本书入围的新人比例相对提高,包括杨富闵、谢顗、刘梓洁、利瓦伊菁等人。翻译文学则是村上春树、奈波尔、大江健三郎、马格丽特·爱特伍或石黑一雄等名家压阵。评审对于太艰深大部头的巨著是否入选,意见不一,最后仍以“精彩好读”作为选书标准,并从作品的完成度、写作的难度,以及是否超越作者过往的作品等条件,作为评选标准。
刘克襄散文集《十五颗小行星》,无异议全票通过,被认为是作者至今最好的作品。舒国治的《水城台北》胜在语言风格,以及独特的数据融合。张翎的《金山》,以史笔写尽四代人的百年离合,没有难以下咽的史料,细腻精彩,是唯一入选的中文创作小说。另外,知识性散文入选二部:《在咖啡馆遇见14个作家》和《读书人:读书讲义》,都可见作者旁征博引和个人见解的融通。翻译小说则选出奈波尔的《毕斯华斯先生的房子》和出版于1985年的唐·德里罗的《白噪音》,雷声颇大的《1Q84》,几经讨论,最后因未能满足评审对村上春树的阅读期待而落选。
2010非文学趋势:反思性出版
非文学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反思性出版品的涌动。入选的《杀戮的艰难》和《伤心人类学》,前者探讨死刑的存废、后者是古巴裔美国人类学家露思·贝哈探讨种族、性别、婚姻与家庭,是入选书单中杰出的“反思性”代表。美国史学家盖伊《现代主义:异端的诱惑》、杨照的《如何做一个正直的人》、西班牙哲学家萨巴特《对与错的人生逻辑课》,乃至年轻作家吴忆伟针对自身家族史书写的《努力工作:我的家族劳动纪事》,对“我”之置身处境的焦虑与探索、“我”对于“我从何处来”的自我叙事的追溯探源,都可算是广义的“反思性”杰作。
美好生活书:老化议题赢得共鸣
与“十大好书”强调知识的高度与观点的启发性、前瞻性相比,“美好生活书”虽然强调实用与易读,但在关照时代趋势及呼应现实社会需求等方面,评选的标准可一点不比十大好书更宽松,各书之间的竞争同样战况激烈。
以饮食为主轴的作品,2010年仍有不少佳作,但类型更为多元。最后《岛屿的餐桌》结合日常生活与饮食文学的况味获得评审共鸣;《锅里的秘密》则以兼具实用、趣味及文采胜出。2010年入围的书单中,有两本呼应社会现实及未来趋势的作品,一开始就获得多数评审的青睐:《老爸给我的最后一份礼物》揭露老人照护过程中对人性与耐力的挑战,真实的遭遇及叙述让评审觉得心虚、惭愧却又深获启发;《生死谜藏》跨越民众避谈死亡的禁忌,以亲切平和的口吻,邀请读者直面临终病人的样貌。两本书在生死课题上都提供了重要的信息和新的视野,最后都顺利入选。
2010童书趋势:青少年阅读贫瘠
至于“最佳童书”“最佳青少年图书”不容乐观。在翻译作品仍占主流,台湾青少年文学严重贫瘠的困境下,评审考虑文字(翻译)质量和主题叙述,为孩子们选出5本最佳青少年图书、6本最佳童书。其中,天下远见公司入选4本,是超级大赢家。目前,台湾的青少年在脱离儿童读物之后,大规模转向次文化的轻文学,因此,评审李崇建呼吁,出版社与教育工作者都应重视自身的责任,扩展青少年的阅读深度与广度。
后续推广活动不断
2010开卷好书奖颁奖典礼于2011年1月8日举行,会中首映了“2010开卷好书奖得奖作家BV”。与此同时,相关的后续推广活动也会持续不断。
后续推广1:书店&图书馆举办书展
2010开卷好书奖公布后,各大连锁书店诚品、金石堂、博客来等,都专门陈列展售,2011年1月9日起,《开卷》周报与台湾图书馆学会合办的“2010开卷好书奖·图书馆联展”,也会在台湾各公共图书馆展开。另外,30余所大专院校图书馆也会在下学期起举办书展,向年轻学子推荐好书。
后续推广2:三位作家客串拍摄海报
值得一提的是,2010开卷好书奖的宣传海报,2010年大胆尝试,邀请到雷骧、颜忠贤、骆以军三位知名作家狂野演出,梦幻女主角则由作家焦桐女儿叶珊担纲,台北捷运公司全力协助拍摄,掌镜的是摄影师曾国祥。这张超级组合的海报,绝对是值得书迷抢着收藏的梦幻逸品。
后续推广3:新锐导演掌镜拍BV
另外,“中国时报”《开卷》周报并依往例,为得奖的中文作家拍摄BV(Book Video),让读者通过影像一睹心仪作家的身影。此拍片计划,获得相关部门赞助,《开卷》邀请到以《片刻暖和》获亚太影展最佳短片的温知仪、2010年度大片《朱丽叶》导演侯纪然,共同为得奖作家拍摄BV,参与拍摄的作家包括:刘炯朗、舒国治、刘克襄、杨照、张娟芬等10位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