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容资源加工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2011-12-29邓晓磊

出版参考 2011年2期


  很多传统出版机构开展数字出版时一般会面对两个问题:平台的搭建和内容资源的加工。平台的搭建一般交给专业的软件公司完成就可以了,内容资源的加工则需要传统出版机构大量的参与、深度的介入。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谁来加工?哪些资源要加工?要按什么标准加工?要加工成什么格式?在加工过程中成本该怎么控制?等等。
  
  问题产生的缘由
  传统出版机构按照传统的思路一般都会认为一本图书或者一篇文章进行数字出版时首先就是把数字化后的图书资源做成电子书的形式存储到内容资源管理系统(CMS)中,然后通过平台发布出来就可以满足用户的需要。
  但实际上,在进行数字出版项目时都会面对很多的困惑:比如到底数字出版项目要怎样做?资源要怎样加工?因为在国内还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借鉴。可以借鉴的所谓成功的模式是国外的爱思唯尔(Elsevier)、施普林格(Springer)、威利(Wily)等以专业期刊内容为主的拥有成熟赢利模式的学术知识服务平台。他们的很多思路、理念、产品策略、功能应用上可以借鉴,但在操作层面上其实很难被国内的出版机构借鉴(他们以学术期刊资源为主,国内出版社以图书资源为主)。很多国内的出版机构在构建自己的平台时,也借鉴应用图书馆资源数字化处理的方式,这种方式对于资源以书为单位存储时可以借鉴,但要实现更全面的知识服务则需要创新。
  
  问题及解决办法
  既然是创新就没有现成的模式,但是用户及用户应用,是内容资源加工的主导思想。有了这样的前提,传统出版机构开展数字出版项目的内容资源加工时才会有的放矢。
  谁来加工?
  很多传统的出版机构进行内容资源的数字化时,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由谁来加工,一般的选择是自己组建内容资源加工团队,或者外包给专业的内容资源加工公司来完成。对于以上两种方式的比较及优劣分析如表1:
  
  解决完由谁加工,下一个问题就是选择什么样的内容资源进行数字化。很多传统出版机构面对大量的内容资源时会产生困惑:哪些资源有价值、价值如何评估,有价值的资源进行加工时的成本是否能承受等。其实这些困惑的核心就是没有思考面向哪些用户、为用户提供哪些服务,这是互联网时代产品(数字出版产品)的核心。
  传统出版机构不论是出版社还是期刊社,或者其他形式的传媒机构,都有很强的专业属性,为某个行业、专业、学科的人员提供知识产品的服务。所以在自己原有资源特色的基础上定位某个、某几个行业的用户,就可以在加工内容资源上有的放矢了。比如做针对某个行业的传统出版机构,就可以选择已在行业内认可的纸质论文集、专著、手册、标准、大中专教材、职业资格考试等相关图书、期刊内容进行数字化,形成专业电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