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业内外
2011-12-29
出版参考 2011年2期
《古炉》电子书版权引发讨论:出版社怕作家背弃
近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贾平凹新书《古炉》的电子书版权归属引发关注。《文汇报》报道:《古炉》的电子书版权归谁?据专家分析,根据中国的版权法,任何没有明确说明授予出版社的权利,都归作者所有——因此,如果出版社没有获得电子书版权的明确授权,那就不能“想当然地”享有。这就是说,如今的版权可以分成“纸质书的”和“电子书的”。
有专家指出,电子书机构越来越具有“进攻性”的一连串举动,特别是与知名、高产作家直接签约的“创新尝试”,对传统出版社是“危险的信号”:这种尝试一旦成为流行,就会从传统出版社那儿“叼”走许多有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的作家。而《古炉》引出的电子书版权与纸质书版权“分离”的结论,提供了法律依据。
业内人士分析,对出版社来说,也许最可怕的并不是“数字豺狼”争抢市场份额,而是作家们的背弃。当有朝一日作家自愿投身“豺狼”口中,传统出版商的日子可能会不好过。当然文学不会死,书不会死,作家将永远存在。
让儿童文学戒绝“三聚氰胺”
新华网报道:在北京举行的首届“读友杯”少儿类型文学大赛暨《读友》创刊三周年座谈会上,中国作协儿童文学委员会副主任、作家张之路指出“儿童文学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奶粉,不加区别地创作不雅作品,犹如给孩子灌输带有‘三聚氰胺’的奶粉,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张之路说,“现在不少人表面上声称推动儿童文学创作,实际一上来就谈钱,商业味儿太浓,透着一股浮躁。虽然近些年儿童文学在市场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火暴之余,我觉得儿童文学也有些‘失落’。我们失落了开阔的视野。不少儿童文学作品总限于家庭和校园,但在成长的道路上,儿童的视野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两地。许多作品在好心地取悦儿童、使他们获得短暂欢愉时,忽视了对人性的培养,忽视了对困难人群的关怀,从而使儿童在培养善良、同情、悲悯情怀的层面显出冷淡自私。
我们创作儿童读物的目的,是要让孩子拥有“三想”:理想、思想和幻想。一味地迎合孩子的口味背离了儿童文学创作的要旨。我们的作品必须保持思想性与娱乐性的统一,做到深入浅出、寓教于乐。
中国动漫呼唤复合型人才
《人民日报》报道:目前,我国电影动漫人才培养在复合型培养机制的建立上仍然存在差距,需要大力扶持推广复合型的动漫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校企联合的创意孵化平台,实现复合型动漫人才培养与动漫创意、技术培育的良性互动。
作为动漫领域的教育专家,廖祥忠认为,对比参加电影节的中国动画作品和其他国家的作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中国动画作品在技术上、表现手段上已相当成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档次。但实事求是说,中国作品无论从进入市场的意识、在内容上对不同题材的关注,与国际上最先进的作品仍存在差距。这体现在我们对动画短片的影响力和商业价值重视不够,也反映出我们尚没有将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与产业对接,从而形成培育本土优秀创意的良好机制。
大力加强对国内重点院校的科研、创作项目的支持力度,迅速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培养一批具备研发、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是专家们的共识。
阅读不向畅销书投降
在深圳读书月活动期间举行的2010“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中,参加评选活动的评委一致表达了他们对阅读文化精神的立场,“我们不向畅销书投降,捍卫阅读的纯洁性”。河北作家许民彤在《北京日报》发表文章:不能否认,畅销书印数巨大,读者数量广泛,具有市场价值和商业价值。但是,我们为什么提出,阅读“不向畅销书投降”?因为,我们的图书出版、作家写作和读者阅读,似乎正在把“畅销书”作为惟一目标。
当下的这种畅销书阅读,已经不足以代表阅读文化的全部本质。著名作家王蒙在谈到“畅销书”泛滥的现象时说:出版,它首先是文化,它的成绩不仅表现为经济效益与经营规模,更在于文化含量、文化质量。一个纯粹学术性、艺术性、品位层次十分讲究的出版机构,无法像一个专营畅销书的书商那么强大。文化上最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化要求。
畅销书,畅销书阅读,固然存在,但它不能成为一个民族阅读生活的主流。畅销书阅读,永远无法取代经过时间检验、历史的淘洗、社会文化的印证的经典阅读。所以,“不向畅销书投降,捍卫阅读的纯洁性”,这是一种高扬的阅读精神,一种坚守的阅读原则,这在阅读方式多样化、充斥各种阅读观念、缺乏全民阅读浓厚氛围、阅读环境浮躁的当下,值得我们的图书出版界、读书界乃至每一个读者,来一番认真严肃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