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下出版社应寻找突破口
2011-12-29陈恩
出版参考 2011年6期
在出版社所处的内容产业里,作者与读者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位于中间地带的出版社,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被取代,如今,这个可能取代出版社的角色叫做“数字平台”。台湾最大出版集团城邦旗下的猫头鹰出版社社长陈颖青认为,出版社正面临三大危机,想找到突破口,应转换观念,改变出版社的服务模式。
华文电子书奋起直追
在美国卷起旋风的电子书,虽然还未成功进驻华文读者的生活中,但影响力已明显可见。2010年第一季,城邦出版集团在台湾最大电子书交易平台“哈密书城”的营业额为每周2000元(新台币,下同),到了2011年第一个月,这个数字已超过1.7万元。若是将哈密的营业额与城邦在博客来网路书店的营业额作对比,2010年第一季度的比例为2000:1,到了2011年第一个月,此比例变成了266:1,增长率达800%,可见电子书市场的增长势头。
电子书市场扩大后,介于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经销商、印刷厂、书店、物流,都会变得不再重要,“电子书会加速产业链的地壳变动,最重要的变动就是很多东西不需要了,出版社也可能成为不再被需要的一员。”陈颖青如是说。
虽然目前中文电子书还不充裕,读者想看的书经常没有电子版,因此无法如英文电子书般普及,但“从美国的情况可以看出,当出版社不提供某项服务时,作者会接手。”陈颖青表示,在这个出版社能够被取代的时代里,出版社除了拥抱数字出版,没有别的选择,只有走向数字出版,出版社才能生存。
出版社的三大危机
作者跳过出版社的例子已不罕见。陈颖青举例,全球畅销的《紫牛》(PurpleCow)一书作者赛斯·高汀(SethGodin)已宣布,将与亚马逊合作,自行出版新作。“他可通过博客与读者直接沟通,成千上万的读者订阅了他的博客更新,因此,所有介于读者与他之间的资讯环节,对他来说都是个障碍。”
作者会跳过出版社自力救济,读者也一样,陈颖青指出,日本的BookScan便欢迎读者将藏书寄给该公司,该公司将帮忙拆书、扫瞄成PDF档,再将电子档寄给委托人,这个过程只要100日元。
“2006年自费出版的书,只占美国书市很小的比例,2009年,自费出版的书第一次冲破每年100T种书名。这是出版社的第一个危机。”陈颖青说。
此外,出版社还必须面对一个无法累积的商业模式。一般出版社与作者制订五年一签的合约,版税约为10%,但在亚马逊愿意支付内容供应商与个人作者70%的版税,哈密支付75%版税,以及Lulu.com支付80%版税的情况下,摆在作者眼前的,是相差甚远的数字。
“当作者发现自己能直接跟读者打交道时,五年合约期限一到,他可能觉得亚马逊的报酬率更好而不再跟你续约,所以我们要认真面对内容为王的现实,而这个内容不是属于出版社的。每隔五年,出版社就要面对作者跳槽的风险,这是第二个危机。”陈颖青指出。
作者随时可能离开,对出版社来说是一个警讯。陈颖青指出,作者拿到10%左右的版税,出版社等于将营业额的30%支付给作者当版税,“从来没有哪个行业支付这么高的智慧财产权成本,而无法累积自有财产,当作者不再跟出版社续约,出版社先前投资在作者与作品身上的行销、方针等等,将全部归零。”
出版社面临的第三个危机,正是数字工具,而非仅有的电子书,正在淘汰纸本书。陈颖青表示,全世界曾做过百科全书的出版商都没落了,核心原因就是维基百科与谷歌。曾经畅销的各式语言字典,如今在书店架上的位置被语言学习教材所取代,更实际的,字典被电子辞典所取代。
对读者来说,内容比载体更为重要。陈颖青表示:“从前出版社认为,所有的书都在同一个市场,事实并非如此,书还可分为学习市场、教育市场、娱乐市场。”学习市场中原有的百科全书,只要一个维基百科就解决了读者的需求,娱乐市场中的旅游书,也被谷歌或地图网站所取代。
换个角度寻找突破口
电子书为纸本世界带来了极为不同的改变。以完全不过滤内容的Lulu.com为例,它允许作者自己上稿、排版、制订封面,放在网站上销售,虽然自嘲为“全世界最大的蹩脚诗人出版商”,但成绩亮眼,Lulu.com每个月可推出2万本新书,每年诞生l亿个字,在这堆文字海中,仍会出现“金矿”,每年固定有几本书销售量破万,对这个只需维护、没有成本的平台来说,利润可观。
电子书也打破了传统“页数”的概念。以往,出版ak书至少需要五六万字,如果字数过少,编辑总会在排版、灌水、增加章节上绞尽脑汁,但电子书没有页数上的困扰,不需担心书上架后太过单薄,摆在书海里可能连书背都看不到,电子书欢迎创意构想,只要1万3万的英文字(3万-5万中文字)、条理清晰,均能成书。
虽然没了页数作为定价标准,但陈颖青认为,定价是一个市场机制,未来电子书该如何定价,仍会在出版社与读者接受度之间作个平衡。“不过很多作者并不一定坚持靠出书谋生,有人写作的目的是表达自己的理念,因此,许多美国亚马逊上的书,其实定价为零,这些作者想要的是读者,而非营业收入。”
数字时代下,出版社的前途受到挑战,如何应对,或许是许多人想问的问题。陈颖青表示,猫头鹰出版社做了一些新尝试,其中一项,便是将图鉴数字化。“与其等待别人做出数字工具来取代自己,不如自己主动取代自己。”猫头鹰将所出版的鸟类图鉴转换成线上搜寻引擎,让使用者循序渐进地回答“这只鸟比鸽子大还是小?”“嘴巴是尖的、圆的、扃的?…这只鸟在水边还是山上看到?”等问题后,找出想认识的鸟种,等于让原本销售内容的模式转变为销售服务的模式。
在版权问题上,陈颖青指出,出版社总认为应该保护纸质书的智慧财产权,但其实纸质书的复制代价相当高,因此问题不大,但如今,复制电子书档案变得相对简单,出版社自然搬出一套电子书数字版权管理系统(DRM)来解决书籍被复制的问题,但在数字世界里,“复制就是这么便宜”,因此,陈颖青不认为DRM是图书产业进入电子时代的一个良好应对方案。
“我们即将做个实验,这个实验没有经过特别的评估,我们也不知道能不能赚钱。”陈颖青说,猫头鹰将把《老猫学出版》一书制作成“第一本欢迎盗版的电子书”,并在每一章的最后加上:如果您觉得这本书对您有帮助,您可按下底下的按钮,支付作者100元。
“只要复制量越大、读者层越多,并且有一定比例的读者愿意支付,就能收到回报。”陈颖青认为,出版社来到一个Web2.0的世界,出版业者如何将过去推动内容成为纸质书的本事,转化为推动内容成为线上的知识,将是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