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2.0时代(上)
2011-12-29窦林卿
出版参考 2011年6期
进入2011年后,很多出版社都在规划和建设自己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一时间“内容资源管理”高频率出现,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也几乎成了出版社开展数字出版业务必上的信息系统,而一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成功与否,最关键还是在于对系统科学、合理的规划。“内容资源管理系统”2.0是笔者提出的一个新概念,针对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规划,提供一些新的建设思路。
行业内写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文章极少,一个原因是成功实施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出版社本来就不多,另一个原因是目前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也没有形成自己清晰的指导理论体系,更多的还只是探索阶段地边走边看。在这种情况下连1.0也谈不上,更不用说2.0了,但正因如此,笔者才更觉得自己有必要写一篇,而且一定要冠以2.0之名,以强调与之前许多概念和理念的根本不同。整篇文章将遵循以下思路:首先是找到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核心竞争力,然后找到以核心竞争力为主导的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规律,再以商业模式的规律为导向,推导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的思路,最后是谈一谈在资源库建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外围问题。
1.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
谁都在做数字出版,那么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在哪里?的确,数字出版好像谁都可以横插一脚,互联网企业、IT厂商、电信运营商,包括传统出版业。那么传统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在哪里?出版业和其他行业做同一件事情的不同在哪里?这就必须掌握出版业自己的一个核心本质,那就是我们究竟最擅长什么,最拿手的是什么,我们这种与其他人的不同,与其他行业的人不同的差异化的做法,其实正是我们的优势。
这个优势就是内容力。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本质,也就是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就是内容力。笔者给内容力的一个定义:内容品牌力与内容生产力,合称内容力。出版社进军数字出版之前,笔者建议还是先打造好这两个力。传统出版也好,数字出版也好,其实归根结底就是对于内容能力的把握和认识,如果出版社已经能够把传统出版做好了,那就赶快进入数字出版,因为具备了这种内容能力。如果传统出版一直做的是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亮点的话,到数字出版上也很难形成竞争力。因此,对于传统出版单位来讲,当前的主要目标不一定是做数字出版,而应当是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加强自己内容品牌力和内容生产力。而内容品牌力的形成是以生产力为根本,有了内容生产力才可能形成有生命力的内容品牌力,所以归根结底,出版业做数字出版的优势应该在内容生产力上。除此之外,由于出版社实际的内容生产更多的是在作者,而出版社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内容择优和编辑加工,包括之后可能更突出的出版经纪人的功能,因此,内容生产力还包括为客户提供内容解决方案的能力。
有一些朋友也许感觉到这与之前所听到的一些说法有偏差,因为一直以来,尽管大家对于数字出版优势议论纷纷,但有一点是比较明确的,就是“内容是我们的优势”,“我们有内容资源,我们有积累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海量内容资源”。笔者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这种想法是片面的,有时甚至可能会对出版社的数字业务发展产生误导,因为只有被用户用到的内容才是有价值的,用户用不到的内容,再多也不会产生价值。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的爆炸,甚至于大量有价值的内容都很可能不以图书的形式存在,比如目前内容比较火暴的微博。因此,适当的模式加上先进的技术,就有可能带来海量的内容,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信息资源不会形成海量的资源了,也就没有什么不会被替代的内容,所以海量资源还可能导致内容之间存在重复性和可替代性。有一种说法,海量资源基本上等于没有资源,笔者比较同意这个说法,因为海量分散了用户的注意力,而只有那些被用户用到的,只有那些与用户发生关联的资源,才是有价值的资源,海量资源是什么?就是“内容”,那与用户发生关联是什么呢?是“用户应用”,价值,是通过用户应用的过程来实现的,那促使用户与内容发生关联的这种行为又叫什么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运营”,这是内容、应用、运营三者的关系。
其实作为出版业的数字出版人,终究还是要深刻懂得内容的真正价值所在。因此,出版社应当将内容生产力作为核心优势去强化,内容生产力真正体现出来的,应当是满足用户未来的内容需求的能力,能够随着用户的需求变化而不断满足用户内容需求的能力。总的来说,它应当包含三个层面:提高内容的创造效率;为更多的潜在读者创造更多的价值;创造更精准的价值来符合读者的需求。而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其目的就是为了打造并强化出版社的内容生产力这一核心竞争力,而不仅仅是因为某个出版社积累了许多的资源,需要管理一下,也不仅仅是需要实现某个出版社出版内容的“一次录入,多次输出,重复使用”。
2.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很难以商业模式为导向
“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建设应当以商业模式的设计为导向”,这是一句很漂亮的话,但实施甚难。尽管很多出版社的确是基于这个出发点去考虑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但是最终还是没有真正的从商业模式设计的角度去展开操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个原因是表面上说是要考虑商业模式,实际上考虑的仅仅是建一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用途,建这个库到底干什么用?很多人没有想明白。大家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用途与商业模式有着本质的不同,所谓用途只是通过技术去实现一个产品或服务所能解决的问题,并不涉及产生价值的商业流程,充其量也只能算是商业模式的组成部分之一;另外一个原因是出版社无法清晰地设计出新的商业模式,因此,对于商业模式的不清晰,导致无法将内容资源管理系统与商业模式结合,最终也只能将其建设成一个内容资源储存系统。实际上,除了上面两个原因,这里还需要面对另外一个问题:没有一个商业模式是一成不变的。这里既有来自商业模式的生命周期的内因,也有来自外部的环境、政策、文化、技术变化影响,这些都可能影响到用户的生活习惯,并有可能同时引起消费习惯的改变,而消费习惯的改变,会影响出版社为将来所设计的商业模式。即便出版社能够应对并做好这一切准备的话,也会出现新的问题,比如在商业模式完成之后会不会有没有人来模仿,需要不需要进行模式的持续优化,等等,这都是问题,所以不会有一成不变的商业模式。
有不少出版社将对传统图书的资源的管理,以及助力传统图书出版作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一项重要的使命,所以在这里阐述一下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两个思路,一个思路是建设一个只用于提高图书生产效率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另一个思路是建设一个面向未来数字出版业务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要想实现前者的功能是很简单的,难的是后面的这一个,它们的区别是:如果建设了前一类的系统,那么只能进行图书的内容资源管理,它们的开发周期会很短,也会很快看见效益。但是如果实现了后者,那么同时也就完成了前者所需要的全部功能。因为后者面向的是所有的用户需求,包括了目前还不可知的用户需求。但在此之外可以给大家推荐第三个思路,就是建设一个只用于对传统图书进行支持的内容资源库,目的是使目标更加具体明确,并尽可能地将系统实施周期缩减到最小,以便于该系统能迅速地投入到使用过程中,先在传统图书出版中增强内容生产能力,在未来的这几年,让传统出版能多挣点就尽可能多挣一点,至于如何实现由传统出版到数字出版的系统转型的问题,可以作为一个课题或需求交给系统的实施方去承担设计,这是题外话。
回到刚才的问题,一般一个新的内容资源系统建设需要较长时间,这个时间大约在两年左右,然后要进行内容入库,即便是初步发挥出库的作用,大约也得到一年以后,因此乐观估计,至少要三年以后这个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作用。但是三年以后的商业环境是什么样子呢?用户的消费习惯有什么变化吗?政策和科技的影响又有多大呢?所以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以商业模式作为出发点来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是不可靠的,正确的方式应当是“以支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部署与变化为出发点来建设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2,0的内容资源管理系统。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对商业模式的构成做更进一步分解,即“以商业模式的组成因素而不是商业模式作为内容资源管理系统的出发点,从而达到能够支持新商业模式的快速部署与变化的目的”。要做到这一点,不仅系统要实现到位,出版社还要在理念上做出一些大的变化,比如大部分的出版社还是习惯于谋定而后动,就是先考虑清楚怎么做然后再做,但是数字出版的产品会更加倾向于数字产品、互联网产品,而不是图书产品,因此,法则是谁最快谁赢,而不是谁想的完美谁赢。只有最快,用户的改进意见才会先汇集过来,只有最早,市场上的影响力才会最久远。
尽管笔者无法概括出数字出版所有商业模式的形式,但是却可以尝试发现一些从传统出版转到数字出版的商业模式的变化本质,大概可以分成三类:从单纯的图书产品创新,转到针对读者的创新,从以出版社为中心的运营模式,转到以读者需求为中心的运营模式;从图书产品驱动型的商业模式,转到内容服务与内容解决方案驱动型的商业模式。除此之外,由于内容资源管理系统同时还具备信息系统的特点,所以从一个信息系统的角度出发,它的快速部署和实施还需要另外的两点保障:即具有“弹性信息系统架构”与“业务协作网络架构”。总而言之,数字出版商业模式的变化方向是:以读者而不是以出版社自身为出发点,以一整套的内容服务和内容解决方案而不是以单纯的图书来满足读者的最真实的需求,通过完整的读者内容体验去提升用户价值。再往更远的层面说,为读者提供个性的内容全面解决方案,通过用户体验,使客户关系得以强化,并持续性发展,从而完成读者对品牌的认同和情感的培养,最终完成出版社由传统品牌到数字品牌的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