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三章 实用类文本阅读

2011-12-29陈晓龙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1年6期

  第一节 分析综合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分析综合”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层级:(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考生应该明确各种文本中最有效的“文中的信息”是哪些信息。对于新闻文本,主要是指最具价值的动态;对于访谈文本,主要是指被访谈者提及的知识、观点和人生理念;对于报告文本,主要是指调查获得的事实和结论;对于传记文本,主要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对于科普文本,主要是指科学新动态、新发现。
   考生在阅读实用类文本时,要注意这个考点的难点是:分析其语言特色和主要表现手法。实用类文本的语言从总体上讲,要求准确、平实、客观。一般来说,简明是新闻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点,通俗是传记类文本语言的基本特点。通讯语言形象生动,访谈语言灵活得体,报告语言准确平实,科普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实用类文本的主要表达方式有叙述、描写、议论等。
  
  考势预测
  该考点有以下必考内容:1.概括文本主要信息,一般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如是以主观题形式出现,就要找出作答区间,筛选有效信息,加以整合,分条表述作答。2.分析某一材料(或标题、句子)的作用。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科普文都在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选取范围内,然而选择重点一般是新闻和传记。新闻多选取一些具有时效性、实用性、生活性的新闻特写、消息通讯或访谈;而传记多选取较为典型的人物传记,传主的事迹能给考生思考和认识,具有较高的人生价值和精神高度,能供考生欣赏、探究。
   该考点的命题规律是:1.对实用类文本常识的考查,如考新闻要素等。2.对文章中重要句子及词语含义的考查。3.对文章整体或段落内容的分析和概括。4.对实用类文本主题、人物形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的理解。5.对实用类文本材料运用的作用的分析。
   根据命题规律,考生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传主的生平事迹、成长因素、思想性格和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的评价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传记阅读的基础,所以也是最基本的考查内容。2.文本的表现技巧、修辞手法、语言特色。3.对新闻材料的作用进行分析。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黄遵宪的外交活动
   作为清朝第一任驻日使馆参赞,黄遵宪表现出很强的历史责任感。除协助公使处理外交事务外,他“既居东二年,稍稍习其文,读其书,与其士大夫交游”。黄遵宪不愿埋首经籍,主张“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走经世致用之路。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显然,黄遵宪想要通过叙述日本明治维新的改革历史,为中国的改革提供借鉴。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
   1891年11月1日,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他详察南洋各岛情形,体察侨民疾苦,并着手改善侨胞待遇。当地英国殖民者设立的华民政务司“名为护卫华人,实则事事与华人为难”,甚至敲诈勒索。黄遵宪一面与英国殖民主义者斗争,一面将《大清律例》中有关财产各条抄出,并译成英文,要求总督交给华侨聚居地承审官“一体遵办”,以保护华侨的财产。同时,黄遵宪还提倡发展华文教育,改会贤社为图南社。他亲任社长,拟定学规,每月设定课题,鼓励南洋诸生学习中国文化,研究地方礼俗,关心民事民瘼。当他卸任归国时,门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用“遂令蛮貊文明开”“无异岭表韩公来”表达对老师的赞誉之情。
   《马关条约》签订后,准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通商口岸。中日双方进行具体交涉时,黄遵宪受委派主持苏、杭两地谈判事宜。他谈判的对手是日本著名外交家珍田舍己。当时,珍田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要求在苏、杭开埠,专界专管,并且蛮横地说:“奉本国政府接收专管租界之命,但求按约指地。”黄遵宪毫不示弱,不为其气势所慑。他援引《马关条约》条文,指出“新约所评,只许通商,遍查中文、日文、英文,并无许以苏州让给一地,听日本政府自行管理之语”,拒绝了珍田的无理要求。他又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从而有理有利有节地挫败了珍田舍己的嚣张气焰,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势下为中国争了口气。
   黄遵宪在《上某星使论外交家尽职书》中,把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经验总结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和“抵制之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抵制之法”。因为在他看来,当时清朝处于列强环视之下,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已祸害多年,在对外交涉中只图能多挽回些利权,以保国民生计。又因为在弱肉强食的竞争原则下,弱国无外交,与帝国主义的斗争就不能不讲究策略。他阐述说:“于固执己见,则诿以彼国未明我意;于争夺己权,则托于我国愿同协力;于要求己利,则谬谓两国均有利益。不斥彼之说为无理,而指为难行;不以我之说为必行,而请其酌度。”即在谈判中千万不能感情用事,把事情弄僵,贻误全局。一定要掌握好谈判的分寸,应想方设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又不至于使对方下不了台,交不了差。黄遵宪继续阐述说:“不以彼不悦不怿而阻而不行。言语有时而互驳,而辞气终不愤激;辞色有时而受拒,而请谒终不惮烦;议论有时而改易,而主意终不游移。将之以诚恳,济之以坚贞,守之以含忍。”黄遵宪认为,凡此种种交涉手段和谈判策略,最终是要达到使“吾民受护商之益”,即保护并发展民族工商业的目的。
   (摘编自郑海麟《黄遵宪传》)
   12.(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为了纠正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错误观念,实现他“识时贵知今,通情贵阅世”的主张,黄遵宪一到日本,就开始了《日本国志》的编撰。
   B.黄遵宪从新加坡卸任回国时,他的学生潘百禄在《送黄观察公度夫子返国》一诗中,把他比做唐代曾在岭南蛮荒之地传播文明的韩愈。
   C.在中日两国关于苏州、杭州作为通商口岸的谈判中,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而且态度蛮横,盛气凌人。
   D.黄遵宪根据他十几年间处理外交事务的心得,归纳出“挪展之法”“渐展之法”“抵制之法”,从而把他的实践经验上升为外交谈判策略。
   E.本文通过对黄遵宪外交活动及其思想的记述,反映了他外交思想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也刻画了他阅历丰富、见识广博且勤于著述的外交官形象。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应先依据题干要求,通读全文,筛选出题中信息在原文中合理相关的句子,再加以比较、判断。由此得出选项中A、C两项是错误的。A项信息区域在第一自然段,文中说“为了澄清过去封建士大夫对日本的糊涂观念,‘遂发凡起例,创为《日本国志》一书’”,而A项“黄遵宪一到日本”的表述在文中无此说法,属于无中生有;C项信息区域在第三自然段,黄遵宪“亲自草拟《商埠议案》,凡是《马关条约》文本语焉不详的地方,只要是有利于挽回中国自主权利的,‘无孔不钻’‘无微不至’”,而C项却说“珍田舍己要求专界专管,按约指地,以挽回自主的权利”,属于张冠李戴。在几个正确选项里,存在着对传记内容理解上的难易深浅之别,所以答案也以此分别赋分。
  
   答案: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E给1分,答A、C不给分。
   (2)黄遵宪所撰《日本国志》一书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解答这个题主考生应注意第一自然段后半部分的“该书以‘史家纪述,务从实录’为指导思想,力求客观地向中国人全面、准确地介绍日本的历史及现状,‘详今略古,详近略远,凡牵涉西法,尤加详备,期适用也’。”“书中以叙述日本历史为经,以评论古今得失为纬,用‘外史氏曰’的形式,阐发他的见解,从而把自己的改革思想糅合进日本史的叙述之中”,根据这几句话分别加以概括就可以了。
   答案:①务从实录、全面准确的写作宗旨;②详今略古、详近略远的编写原则;③史论结合的编纂方法。(意思答对即可)
  
  方法攻略
   一、贴近文本,整体感知。实用类文本阅读强调贴近文本,思维起于文本归于文本。超越文本地妄加发挥,是不适宜的。而整体感知其实就是不要将文本的组成“要件”肢解,而要将其作为一个整体来读。访谈、调查报告、新闻等文本,有可能除正文之外,会附加诸如“背景资料”“补充介绍”等链接材料,在阅读与解题时,考生要善于将其与正文联系到一起进行信息的提取、问题的提炼、价值的分析与意蕴的探究。
   二、结合全文,概括要点。这类题目主要是考查考生筛选、概括的能力,最主要的是审清题目,找准答题区间。此外还可以根据赋分值判断应答几点,一般来说,每一点的分值应取整数。
   三、把握事件,关注细节。典型事件往往能反映他一生中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有关的历史进程及特点,有利于考生把握文章的重点,理清其发展的脉络;富有特性的细节描写犹如人体之血肉,能使人物的形象更加丰满,能帮助考生更准确地了解人物的性格、思想。同时,关注这些还可以引发考生的思索,从中获得更多的人生教益。
   四、掌握特征,分析特色。首先明确实用类文本语言所具有的不同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文本加以辨别分析。
   五、了解表现手法,判断分析。如首尾照应、修辞手法、详略得当、叙议结合、烘托、衬托、对比、抑扬等。作用: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文章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可以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也可以起到增强作品历史深度和情感力度的作用,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可读性。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农民夫妇辞工照顾中风恩人
   本报讯 据《广州日报》报道,19年前,河南农民李敬斋不幸患上股骨头坏死症。老教授袁浩不但亲自主刀为他治病,还悄悄垫付医药费,买好火车票送他回家。
   19年后,80多岁的袁教授和太太都不幸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作,和妻子一起照顾两位恩人,像照顾亲生父母一样尽心尽力。在病房里,即将出院的袁教授和在一旁张罗个不停的李敬斋向记者讲述了他们19年的特殊情缘……
   李敬斋是河南商丘永城市顺和乡张庄村的农民,1990年左右,由于之前三年内遭遇了两次车祸,他不幸患上了被称为“新癌症”的股骨头坏死症。
   “当时老家的医生告诉我可能要终身卧床。可我上有老下有小,他们都得靠我种地或打工来养活。”绝望中,医生给李敬斋指了一条路:去广州找袁浩教授,他已攻克了这个难题。
   于是,在1990年4月的一天,李敬斋夫妇怀揣着乡亲们东挪西凑的两三千元南下广州,并一路打听到袁教授家。李敬斋夫妇为省钱住在医院走廊,袁教授伸出援手为他们保管钱财,还替他们找了一份临时工作。
  
  听说李敬斋夫妇为了尽量省钱治病就住在医院走廊,袁老当时很关切:“你没处住,信我的话钱就放在我家吧,等过几天联系好你再来住院……”
   5天后,袁教授托人告诉李敬斋,他把情况向医院领导汇报了,不但争取到半价的住院费,还帮梁桂英在医院找了一份临时清洁工作,免了她陪护床位费,让她既能照顾住院的丈夫,又能顺便赚钱解决一日三餐,还答应亲自给他动手术。
   手术前,李敬斋夫妇心里还是不踏实:“我们认识他没经人介绍,他凭什么对我们这么好?”于是,他们将身上所剩的500元生活费当“红包”悄悄夹到袁教授的书里。
   但在术后第3天,袁太太拎着大包小包的营养品,还有那500元的红包出现在李敬斋的病床前……李敬斋两口子流泪了。
   出院时,医院虽减免了一半费用,但李敬斋还是欠着一千多元钱。这时袁教授又出现了,他含糊地告诉他们,所欠的医疗费已免了。第二天,他又送来车票,“赶”着他们回家。
   “真是活菩萨!我长这么大头一回遇到这么好心肠的陌生人!”别后,李敬斋夫妇逢人就讲袁教授,并希望孩子长大有出息了能报答他。
   去年9月,得知袁教授的太太中风,李敬斋把梁桂英送到广州来照顾她。
   送妻子到广州后,李敬斋本来打算赶回上海建筑工地去打工。临走前,他自豪地告诉教授:“多亏你相救,我现在骑车拉车干粗活跟能干的好手没差异,扛上百斤的东西很轻松。”袁教授一听,反而打定主意让他留下来,并帮他在某老人院找了份轻松的活。
   今年5月,袁教授突然中风,59岁的李敬斋辞了工作,第一时间出现在病榻前为他端茶送水、擦身子,就像照顾自己的亲爹一样无微不至。
   如今,子女长大了,在老家80多岁的双亲支持李敬斋夫妇留在广州,陪伴中风的老教授夫妇安度晚年。
   在李敬斋的细心照料下,18日,袁教授终于出院了。
   (选自《渤海早报》2009年9月21日,有删改)
   1.河南农民李敬斋夫妇为什么会抛下80多岁高龄的双亲,千里迢迢南下广州去照顾袁浩夫妇?
   2.试分析下面句子中黑体词的表达作用。
   (1)老教授袁浩不但亲自主刀为他治病,还悄悄垫付医药费,买好火车票送他回家。
   (2)第二天,他又送来车票,“赶”着他们回家。
   3.简要分析这篇新闻的价值所在。
  
  创新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不是一个怪人(节选)
  □梵 高
   人们总把我看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我要申明的是,我不是什么怪人,尤其不是应从社会中清除的野蛮的粗鲁的人。的确,我常常衣冠不整,样子很寒酸,不能保持很庄重的样子。因为我长期都没有收入,我的衣服都是我弟弟提奥的旧东西改的,有些还是廉价的布料做的,加上在作画时再溅上些颜料,我无法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有人说我的性格更坏透了,无端地猜疑我,怀疑我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要说的是,我不追求地位和金钱,不会为世俗去改变我的性格。我热爱生活,只要我牢固地抓住了生活,我的作品就会得到人们的喜爱。我30岁生日的时候,得到了弟弟提奥真诚的祝福,我非常感谢他。在这一天,我找到了一个很适合扮挖地人的模特,我非常兴奋,简直不敢相信自己只有30岁。
   有时候我也真觉得我已不小了,特别是在人们认为我是一个失败者的时候。一想到我可能真的会是失败者时,我感到时光如流水一般无情,让我开心不起来。
   在平静正常的心境下,我又为我在这30年中所学到的东西而高兴,让我对未来的30年——如果我能活那么长的话——充满了信心,让我浑身带劲儿。
   未来的30年有那么多那么艰巨的工作摆在我的面前。我想象到,以后的30年应该比过去了的30年过得更愉快。我要实现我的愿望,我要努力地依靠自己,尽管社会和环境也应该有责无旁贷的责任。
   对于一个工作的人来说,30岁刚刚步入人生的稳定期,因此,30岁的人应该以饱满的热情和精力去迎接新的生活,生命中的这段时期一旦过去,有很多事情就无法逆转了。
  
   当然,我们也不能指望从生活中去得到我们明明知道不能得到的东西。生命只是一个播种的季节,收获是不在这里的。
   我得承认,我是一个有着明显缺点和脾气有些怪的人,我急躁的性格经常使我做出些蠢事,让我在后来或多或少地感到后悔。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去抢别人的朋友和生活,更不会谋害他人的生命。虽然我有时也跟人争吵,但我并不想去伤害任何人。我不想成为一个不干任何好事的危险人物。我是一个生活有困难却又从未停止过努力工作的人。为了工作,我需要一个安静的环境,需要人们的同情,不然的话,我将无法顺利地工作。
   我时常处在可怕的忧郁和烦躁中,当我渴望同情又得不到时,我就会态度冷漠,对人发无名的火,说起话来常常很刺耳。我喜欢独处,不善交友,要我经常和人们聚集交流是一件痛苦的事。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在肉体和精神上,我都是极端敏感的人,这是造成我怪脾气的主要原因,它让我意志消沉,也损害我的健康。
   我说“我是一个艺术家”,毛威因此对我进行攻击。我坚信我说的话。在我的理解中,艺术家就是要努力地奋斗,不断地探索,无条件地献身艺术事业。我已发现了它,了解了它。所谓艺术家,就是包含有永无止境地探索的意思。即使我不断地遭遇挫折,也不灰心;即使我身心疲惫,哪怕是处于崩溃的边缘,也要正视人生。因为我知道伟大的事业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是凭一时的冲动就会有成就。伟大的事业也不会偶然得来,它是不断奋斗的结果。我相信我会有出头的那一天。
   (选自《杂文选刊•职场版》2008年第2期)
   1.为什么人们总把梵高“看成是一个不可理喻的怪人”?
   2.根据文意,概括出梵高最终取得成功的原因。
   3.作者说“我热爱生活,只要我牢固地抓住了生活,我的作品就会得到人们的喜爱”,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看法。
  
  第二节 鉴赏评价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阅读中“鉴赏评价”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层级:(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其中“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是考查的重点。文本一旦产生,就会对社会产生影响,并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所谓“价值”指的是文本的积极作用,指在过去、现在乃至将来的社会上产生过的、正在产生的或将会产生的作用。而“影响”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考生能够把文本放在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时间里去进行评判。高考考查一般会以正面的影响为主。阅读时,考生要将文本放到当时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阶层的关注程度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阐释。
   而“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是该考点的难点所在。“文本的某种特色”主要包括文本的思想情感、文本风格、语言特色、表达技巧等方面。“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首先要能指出这种特色,然后联系文章说一说为什么要营造这种特色,还要进一步指出这种特色的好处、效果或不足,如果能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就更好了。
  
  考势预测
   “实用类文本”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考命题对考生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的考查。
  设题形式为: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设问方式:①请对作者所持的观点和艺术处理提出自己的看法。②作者认为“ ”,某某(作者之外的人)认为 ,你是否同意他们的看法,为什么?③结合作者的观点,请你对某某的看法加以评价。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设问方式:①某某身上反映的人生价值给你什么启示?②某某身上反映的时代精神给你什么启示?③读完这篇文章,你认为它对你影响最大的一点是什么?
  (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设问方式:①紧扣文本中的某一点,鉴赏分析(如主题的表达、人物形象的表现艺术)。②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文本见本章第一节)]
  12.(3)从文中看,作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黄遵宪的主要功绩是什么?请简要论述。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解答这个题要注意对第二自然段“黄遵宪被任命为清政府驻新加坡总领事”“到任后”所做的工作进行概括。
   答案:①详察南洋各岛情形,查访侨民疾苦,改善侨胞待遇。②与当地英国华民政务司斗争,以《大清律例》保护华侨财产。③改会贤社为图南杜,积极发展华文教育。(意思答对即可)
  
  方法攻略
   一、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1.准确判断,客观周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客观周全的判断,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主次颠倒,更不能主观臆断。
   2.独立思考,体现个性。在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有了正确的认识之后,可参照自己对真、善、美的评判标准,对文本的主要观点af2b3afdf2ab5c3d56fc0a4468a36c763cd1955ff7bc221d11693887221efea1和基本倾向进行分析评判。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及生活积累,形成具有个性色彩的评价。
   3.尊重公德,尊重事实。考生必须明确,对文本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独立”的评价,虽然强调个性色彩,但是“独立”评价并不是单纯地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随意褒贬,个性化评价必须是以尊重社会公德为前提的。其次,评价必须建立在对文本充分认知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做到客观的评价。
   4.拓展思路,追求深刻。考生除了利用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解答,还要学会知人论世,对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作出客观的、历史的评价。当然,还可把文本的观点和基本倾向与社会现实或未来发展结合起来,作出动态的现实主义的评价,使评价具有一定的深度。
   5.评述结合,形成答案。“评”就是观点,“述”就是具体材料。答题时应该先亮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列举文本中的材料加以阐释。只有观点没有材料,或者只有材料没有观点,都是不规范、不符合要求的。
  二、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1.正确解读文本,辨清立场态度。如一部传记里面既包含传主的立场,又包含传记作者的立场,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有自己的立场。考生要学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对传主立场、传记作者立场作出适当评判。在阅读中,可以从作者对材料的选择和叙述的方式上去体会作者的观点,然后结合自己的阅读感受作出评价,通过对传记的阅读要认识传主对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作用或负面影响,客观评价其功过得失。
   2.联系社会现实,纵横立体考查。
   3.提出独立观点,合理规范表述。这类题目通常是论述题。考生答题时应像写小的议论文一样,首先要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明确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结合文中的事例、细节加以分析论证,最后再次表明观点。
   三、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1.选定目标。它可能是材料的选择,可能是主题的提炼,可能是谋篇布局,可能是遣词造句等。
   2.确认特色。
   3.深度思考。一是把文本的某种特色与文本的其他方面联系起来思考;二是在看到其积极的一面的同时,也应看到它可能存在的不足。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粤剧要加油
  □邓 琼
   本报讯 记者邓琼报道:昨天,在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会长的主持下,新换届的广东粤剧工作者联谊会诸位代表齐聚,为“南国红豆”粤剧的发展大声疾呼!
   红线女说,她至今只要一接触“粤剧”这两个字,还是会觉得心里马上就热了起来。今天把大家召集到一起,就是希望能够一起为我们共同的事业如何继承、创新来出出主意。“我学做戏的时候,还是念白用中州韵,唱腔才用白话,后来前辈大师们不断创新,这才有了完全用粤语的中国广东粤剧。现在的社会大气候,是有利于我们继续继承和创新的,全世界可以看到、借鉴的艺术形式太多了,粤剧要加油。”
  
   她接着说:“以前戏班里有‘提场’,他们不仅负责今天舞台监督的活儿,还教我们唱戏、练功,对剧本也能提出不少意见,对演戏好有帮助。但今天的粤剧团里根本没有了这个位置,是否可以恢复?”
   这一提议马上得到了另一位“大老倌”罗家宝的响应。此外,新一代的国家一级编剧梁郁南也说,不少上一代的粤剧编剧都是从“提场”做起,慢慢学习、磨炼出来的,粤剧编剧光靠课堂培养不行,必须是在戏班里浸过泡过的。各团能否考虑恢复“提场”,有意识地从已有人员中选些有一定文化基础、文学修养的人加以培养,这样也能部分解决编剧人才不足的问题。
   说到缺编剧,老派粤剧剧作家秦中英就“有嘢讲”了!他说,现在全省的主要粤剧团已经没有一个在职的专门编剧了,这种情况让人心焦。“前两年,省里拨钱办了个编剧研究生班,我看那二十几个人,其中起码有十来个是水平可以的,很可惜他们毕业以后四散,好像也没人进到粤剧团去搞创作。”
   秦中英还说,好的编剧和导演都要在舞台上才能磨炼出来,而现在我们一些粤剧重点剧目都时兴请北方的导演和编剧来创作,又怎么能培养出本地人才呢?“有领导说,粤剧团不用养专门编剧,需要排戏时在全国范围内挑选、花钱买就行了。但这样出来的作品与团里有专门编剧量身定做、不断磨合成长是完全不一样的,也会让粤剧变得越来越不专业,失去自己的特色。”
   罗家宝则认为,粤剧目前缺乏人才是全方位的,不仅是编剧,演员方面也面临后继乏人的局面。“一般说来,衡量一个剧种是否兴盛,可从它的流派发展看出一二。可是粤剧现在最多有‘鉴腔’‘B腔’‘虾腔’,却还形不成流派,因为搭不起流派。大量培养人才是当务之急。”
   广州粤剧院的著名小生黎骏声认为,粤剧要走向市场,还需要懂行的营销人才来运作。此外,在广州地面上的这些粤剧团,如果能够整合建立一个统一的宣传平台,畅通地将粤剧资讯提供给市民和戏迷,一定会收到明显效果。
   (选自《羊城晚报》2009年9月24日,有删改)
   1.结合文本内容,请给“提场”下一个定义。
   2.本文的标题是“粤剧要加油”,根据文意概括应从哪几个方面来“加油”?
   3.文中说“有领导说,粤剧团不用养专门编剧,需要排戏时全国范围内挑选、花钱买就行了”。请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看法。
  
  创新测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写小说过程中享受汉文字的魅力
  □王小鹰
   好比生物最基础的元素是细胞,乐曲最基础的元素是音符,建筑物最基础的元素是砖瓦,我们的文学最基础的元素就是文字。我很庆幸我们中华民族的先人为我们的民族创造了如此美妙的汉文字。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文字都是用字母组成拼音,唯独汉文字,每个字独立存在,形声兼备,不仅让人明了意思,还让人的视觉得到审美的享受。所以,尽管用电脑写作已经非常普及,我仍固执地坚持用笔手写小说,便是舍不得丧失书写汉字所获得的独特的审美感受啊。
   我们写小说,除了要考虑立意、布局、结构、情节、人物等要素外,如何使用文字精确、形象地表达你所想表达的一切,便是最基本亦是最要紧的劳作了,好比农夫想要收获,必须选好种子,及时下种一般。
   我写《长街行》前,考虑到这部小说是以上海一条街一座里弄几十年变化为背景的,为了充分表现上海风味,思量再三,决定冒险引用沪语(上海话)入文。
   曾经有前车之鉴,沪语写作使北方读者阅读困难,从而会失去一大部分读者。因此,我在落笔前确定了三个原则。其一,叙述语言中尽量不用沪语,而在人物对话中适当运用沪语。其二,老一辈人物对话中可以多用沪语,年轻一辈人物对话中尽量少用沪语。但年轻一辈人物与老一辈人物对话中,可以揉进一些沪语。其三,名词、动词尽量不用沪语,而形容词可以多用沪语。尝试着写了几章,便觉得行文还能保持流畅,并且也增添了几许上海人的情趣。当然,这还得等待广大读者,特别是北方读者的评定与认可。
   这里,我对为什么多用沪语中的形容词而非名词和动词作一个解释,这也正是我在运用沪语中体味出的沪语的独特魅力。为了在《长街行》中引入沪语,我特意买了两本沪语词典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了沪语中的形容词不仅发音形象逼真,而且词意丰厚多义,可以引发人许多想象。
   譬如“牵丝攀藤”这个词,在老一辈上海人嘴中经常用到,说一桩事体复杂难做,说一个人脾气难搞等等。仔细推敲,这个词的意思又不仅仅是“难做”“难搞”能够阐述清楚的了。
   又譬如“历历碌碌”这个词,它既是象声词,又是形容词。读着这个词,人们似乎就能看到一个上海的家庭主妇,在她空间不大却收拾得齐整的屋子里,一桩接一桩蛮有兴致地做着她日常必做的家务琐事。简简单单四个字,却描写出了一个人的动作,动作的速度,甚至动作时的情绪。
   再譬如“辣手辣脚”这个词,浅层次理解,它形容一个人办事果断爽快。仔细想想,却非“果断爽快”可以替代。这个词里还包含了这个人做事体时的神态,以及他(她)对所做的那桩事体的态度。“辣”,原是形容味道的词,这里用来形容人的动作,人的性格,在艺术中,属于一种通感的运用。
   《长篇小说选刊》的编辑嘱我写一篇《长街行》的创作谈,我因在写这近几十万的文字过程中,深深体会到汉文字的巨大魅力,便以此作为创作谈,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我深信,我们伟大民族的文字是能够表达出人类最幽秘最复杂最美好的情感的。
   (选自《长篇小说选刊》2009年05期,有删改)
   1.第三自然段中作者说写《长街行》“决定冒险引用沪语(上海话)入文”,作者为什么要引用沪语(上海话)入文?又为什么说是“冒险”?
   2.作者创作《长街行》后,“深深体会到汉文字的巨大魅力”。根据文意概括“汉文字的巨大魅力”的具体表现。
   3.作者认为写小说“如何使用文字精确、形象地表达你所想表达的一切,便是最基本亦是最要紧的劳作了”,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谈谈你的看法。
  
  第三节 探 究
  
  考点解读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中对实用类文本“探究”的要求包括以下三个层级:(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这个考点的考查重点在于“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它应该包括人物本身体现出来的人生价值和人物的情感态度所反映出来的人生价值。而“文本反映出来的时代精神”则是指文本体现出来的它产生的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另一方面也包括文本本身与现在社会的精神之间的相通之处。考生要分析归纳出人物的人生观,探讨他的人生价值,揭示他的这种人生价值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对当前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
   这个考点的难点在于“探讨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的见解”有这样的两层含意:一是提出的见解具有独创性,不因袭他人成说;二是提出的见解不要求是最终的科学结论,只要言之成理,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考势预测
  该考点的设题方式:
   1.探究评价型。此类题型是针对文本阅读里的某一个疑点或难点,通过考生阅读后对文本的认识与体会,再联系考生长期积累的社会阅历、认知与判断能力,对文本的难点和疑点发表自己的看法。
   2.探究拓展型。这类题型主要是从文本中提取出文本的某些与生活相关的问题,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阅读感悟、成长经历、社会认识等进行探究文本以外所延伸的意义、价值等。
   3.探究赏析型。此类题型是对文本中的一些亮点,如篇章结构安排、语言特色、文学艺术处理等方面进行探究与赏析。
  
   “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等文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在诸多事情的背后隐含的“深层意蕴”“人生价值”“时代精神”便是命题者命题的重点。
   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这些方面也常会成为命题者用以考查考生的辨别能力强弱、思维品质高低的命题点。
  
  真题解析
   [2010年高考语文辽宁卷(文本见本章第一节)]
  12.(4)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解析:这是针对一个可以作出多种选择而命制的探究题。“诚恳”“坚贞”“含忍”是答题的三个角度,答题时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进行探究即可,但一定要结合全文。回答这个问题要注意有了观点之后,要联系全文找出充分的理由进行合理的论述。
   答案:观点一,谈判态度要诚恳。①不说对方所提的方案无理,只说难以实现。②不说自己所提的方案一定可行,只说请对方考虑。③不能感情用事,贻误全局。
  观点二,要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①坚持自己的意见就说对方没有明白我方的意思,争取自己的权利就说愿与对方同心协力,要求自己的利益就说对双方都有好处。②不因为对方不高兴就放弃自己的原则立场。③表述的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坚持自己的观点却要毫不含糊。
   观点三,要学会克制忍让。①无论双方辩论如何激烈,都要做到始终不说过头话。②当对方拒绝我方的要求时,要始终请求谒告,不厌其烦。③掌握好谈判的分寸,不至于使对方交不了差。
  
  方法攻略
   一、“探究”类试题的答题原则:
   1.在理性认知上做文章。文本的一大特点便是立足于事实,事情的叙写在文本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因此,这就需要考生透过现象看问题的本质,并对问题进行探究与阐发,需要考生用理性的认知去加以判断。当然,考生探究所持的观点应该是健康的、合理的。
   2.在实践能力与实践体验上做文章。“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等都有可能要求考生结合自己的实践体验去“思考”“判断”,并提出“见解”。
   3.在文本的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任何一个文本(包括实用类文本)都有一些未定点或空白点,有的可能不是访谈双方讨论的中心话题,有的可能不是作者陈述的主要方面,有的可能是作者未作评判的事情主体间的意见分歧,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提出的疑点或难点等。考生可以在这些未定点或空白点上做文章,但要注意探究不能任意发挥,无限开放。
   4.坚持知人论世和立足文本。只有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正确地理解和把握作品的思想内容。立足文本,或从主旨出发,探究某一内容在文本中的意义;或从文本提及的其他因素考虑,这一内容是否合理。探究要有依据,考生可从文本中寻找出可以佐证自己观点与看法的材料与依据,但又不能囿于文本。
  
   二、“探究”类试题的答题要领:
   “探究”类题大致从四个方面考虑评分:①有没有扣住命题;②是否言之有理;③能不能扣住文本;④语言是否通顺流畅。考生答题时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开头先亮出自己的明确的观点看法,可用“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看的”,或“我认为什么什么”“我觉得如何如何”等句式来表述。
   2.分点陈述理由,列出事实依据,进行有效阐述。
   3.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整体把握,内引外联。内引即不离句,不离段,不离篇;外联即由阅读的文本联想到与文本密切相关的背景及社会生活知识,进行知识的拓展迁移。
   4.总结自己的观点。
   5.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
  
  巩固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珍惜湖泊的生命
  □陶世龙
   湖泊,是大地面孔上最动人的眼睛。它们有的像清晨的露水一样在草原上闪着光亮,有的像蓝色的美玉隐藏在白云缭绕的山谷里,有的又像是珍珠漫无边际地散布在广袤的平原中。
   但是,湖泊和地球的历史比较起来,它的寿命是很短的。从最远古的地质时代以来,许多湖泊就无声无息地在大地上悄悄出现,又一个接着一个地渐渐变浅,渐渐缩小,渐渐消亡。例如,古代华北平原上的几百个湖泊,从元代以后都逐渐淤塞成了平地,到现在只剩下白洋淀和几个较小的湖泊了。杭州西湖可谓大名鼎鼎,但它从诞生到现在,只不过经历了2000多年。可就在这短短的一瞬中,竟有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一次是唐代的时候,已经被泥沙淤塞得快要变成平地了,幸好当时赶着挖掘湖泥,才把它的生命挽救下来。另两次是五代和北宋的时候,都由于及时挖泥和保护,它才没有在周围美丽的山峰和园林中消失。
   在湿润的地区,使湖泊消亡的致命原因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和湖内植物的茂密生长。大大小小的水流,从奔腾的溪谷流到平静的湖内,因为水面放宽,流速减小,水流搬运泥沙的能力大大削弱了,有些泥沙就在河流进湖的地方迅速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并且逐渐扩大着。另一些细小的黏土颗粒,随着水流漂流到湖中心后,也渐渐沉淀到湖底。这样,随着泥沙的堆积,湖泊就越来越浅了。根据计算,这种泥沙沉积的速度是非常惊人的。著名的瑞士日内瓦湖四周的河流每年带到湖里的泥沙有420万立方米,这样多的泥沙,只需要再经过21000年,就能够把这容积有8.9亿立方米的美丽湖泊完全填满。在湖水逐渐变浅的同时,水边生长的芦苇,漂浮在水面的睡莲和眼子菜以及完全淹没在水底的各式各样的水藻,也一层层地向湖心迅速地推进。没有多久,湖泊洼地变得又小又浅,几乎长满了植物,那就变成了沼泽,湖泊的生命就结束了。另外,如果湖泊的来水输入因河流改道等原因而减少,也会加速湖泊的消亡。
   在干燥的地区,湖泊的消亡原因同湿润地区原则上没有什么不同。只是在这里,湖泊消亡得更迅速。许多巨大的湖泊常常因为气候变迁,使来水(主要是河流来水)减少,去水(主要是蒸发耗水)增加,“收支”不平衡而慢慢消亡。在盐类较多的湖中,盐类沉积会加快湖泊逐渐变浅变小的进程,直到最后水分完全干涸,只剩下一片布满盐斑的洼地。例如,1957年,在张家口北面的内蒙古高原上,许多小湖泊就是由于雨水稀少,全部干涸而消亡了。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的察尔汗盐池,在古代原是一个很大的湖泊,目前已基本上变成盐滩了。
   近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人们毫不节制地从湖泊及其来源采水,有的地区盲目围垦,有的向湖泊大量倾倒垃圾,这都直接影响了湖泊的生存。工业、生活废水排放加大和大规模的淡水养殖场污染,破坏了湖泊和湿地的生态系统,加快了其消亡的进程。
   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也就是唐代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的彭蠡——鄱阳湖,近来湖泊面积发生灾难性锐减:目前湖泊面积为50平方公里,而建国初期曾达4350平方公里。据统计,过去50年来,中国有近千个自然湖泊已经消失,平均每年20个。这已引起了专家的恐慌。
   也许将来有一天,我们打开《中国地图》,上面将不再有湖泊。那么,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选自《中国科普博览》,有删改)
   1.有人认为第一自然段可以删去,请谈谈你的看法。
   2.文章第二自然段写到了杭州西湖“三次与消亡擦肩而过”的历史,简要分析其作用。
  
   3.根据文意,分点概括出导致湖泊消失的原因。
   4.文章用“现在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来结尾,有什么好处?文章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怀?
  
  创新测试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港人的骄傲 祖国的英雄
  ——香港义工黄福荣玉树地震灾区舍己救人纪实
  □李海元 刘 韬
   “香港英雄”“港人之光”“香港人的骄傲”“伟大的志愿者”……连日来,随着青海地震的消息牵动港人,香港货车司机黄福荣舍己救人的事迹更让港人感动和自豪。
  4月14日上午7时49分,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里氏7.1级地震,正在当地一间“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志愿服务的黄福荣带着孩子们从摇晃的建筑物中跑出,没有受伤。但是,废墟下还掩埋着3个孩子和3个老师,阿福和其他人立即冲回废墟营救他们。大约10点多钟,刚刚救出3个孩子和1个老师,还在救援另两位老师时,6.3级的余震突然发生,阿福不幸被废墟掩埋。人们将阿福和两位老师救出来,两位老师安全获救,但阿福却身受重伤,当地医生现场急救亦回天乏术,半小时后,阿福去世了。大约下午2点,“西部爱心公益”在网上发布信息悼念阿福,将阿福遇难的消息公布开来。
   黄福荣是一个普通香港人,曾与朋友合伙开过运输公司,后来转行做货车司机。4月8日刚刚抵达玉树,到当地的慈行喜愿会孤儿院工作;他长期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时服药,却在四川汶川大地震时,为灾区运送赈灾物资来回多次,又在灾后重建时在汶川震区奋战三个月,并获当地颁授志愿者荣誉证书;他曾徒步穿越中国大江南北为中华骨髓库募捐……人们亲切地称他为阿福。黄福荣参加义工活动,源自自己对人的热忱关爱。据香港货柜车主联会负责人称,黄福荣20岁前入行,为人热心公益。在1991年华东水灾期间,香港货柜业发起筹款,黄福荣知道后放下工作,四处向司机筹款。后来,黄福荣受一本书触动,开始亲身到内地参与义工活动。
   2001年,38岁的黄福荣在书店买到一本名为《挑战死亡──白血红心走天涯》的书,作者是原解放军广州通信学院教官隋继国。这个患有白血病的军人从北京天安门骑自行车出发,走遍全国,为无偿捐献骨髓作宣传,两人通过编辑部结识后在湖南会面,成了莫逆之交。黄福荣说,正是隋继国的举动感动了他,“过去我常讲做善事,但是都只是口头上的,这次我要把它变成行动”。
   2002年1月,黄福荣接过隋继国的旗帜,从香港徒步行至北京,全程2800多公里,历时3个月,继续为中华骨髓库的扩容,为挽救更多的白血病患者不辞辛苦地募款。湖北一对受助于黄福荣善行的谢氏兄弟,在致谢信中表示:“你让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奉献’!”
   命运弄人,隋继国病逝后,黄福荣也患上了肺结核和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但是他没有消沉。今年4月,他到青海玉树的孤儿院做义工,这家孤儿院有1名院长、1名义工,4位老师和22个孩子,他帮助孤儿院运送物资。没料到,这成了阿福最后的行善之旅,抵达玉树县不足一周便遇上地震。
   黄福荣生活在香港一个幸福和睦的大家庭,父亲与癌症缠斗了半年之后去世,老母亲现已年逾八旬。父亲往日的教导和其在朋辈及邻里之间尽心助人的榜样,自小在五姐弟心中植下了根。
   阿福做事低调,脚踏实地。兰州义工李义是阿福的好友,在4月1日接待了远道而来的阿福。“‘他们怎么样,他们怎么样,我不要紧’是阿福常说的一句,他总是关心别人,一向少说话多做事,只会用实际行动去表达自己。”
   46岁的黄福荣至今单身,有好友爆料阿福曾经“自嘲”地说:“我估计自己这辈子也就这样了,很难找到一个愿意嫁给我的人,这样也好,我去一个地方做事情就没有牵挂了。”
   (选自“人民网”2010年4月19日,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一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2.根据文意,概括黄福荣所做过的义举。
   3.结合文本,你认为黄福荣“甘于奉献”的可贵品德的形成原因有哪些?
   4.文中多处引用了他人对阿福的评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做?这给你哪些启发?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六成高考状元为何被哈佛拒收
  □乔 磊
   在中国,“高考状元”一直是香饽饽,名牌大学将其视为人才,争相录取。而美国的名校对所谓的“高考状元”,却并不特别重视。
  
   在美国的大学招生体系中,没有“高考状元”这一概念,学生会被从四大方面的考量来评估,第一是高中在校成绩,第二是SAT(或ACT)考试成绩,第三是课外活动经历,第四是家庭背景(如种族、地区、父母教育背景、家庭经济情况)。
   如果说全国性的SAT考试类似中国的高考的话,SAT能考满分就应当可以叫做“状元”了。根据有关数据,美国中学生SAT考满分的学生申请哈佛大学时,61%的SAT满分学生被哈佛大学拒绝。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
   为何如此,人家名校根本不把考试拿满分的学生真正当回事,如果只会读书,而无创造性,这样的学生不会被看好。说穿了,人家要的是人才,而不是“高分宝贝”。
   哈佛大学录取学生最经典的例子,是一个出生在贫寒之家的女孩,她的母亲靠捡垃圾维生。这个女孩没有抱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而是立志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变命运。她读书很用功,但更关键的是,她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中看到了社会中有太多的人需要帮助,她在课余时间做义工,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帮助身边的穷人。后来,这名女孩被哈佛大学录取,成为哈佛大学广纳人才、贫寒子弟也可跃龙门的典型例子。
  重创新,兴趣广泛者受欢迎
   哈佛大学一名校长谈到该校喜欢招收什么样的学生时说,杰出的大学生来源于优秀的高中生,我们是一个极力培养、鼓励高中生具备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校。社会对一流高中生的赞美并不局限于好的课堂成绩,而是多方面的。要成为哈佛的学生,光学习好是不行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开创新天地的创造性;仅有知识是不够的,还要看他是否有探索未知的好奇心;单关心自身专业领域是不足的,还要看他是否有关注其他方面的广泛兴趣。
   2008年申请哈佛大学的学生超过2.7万人,而录取率只有7.4%。许多人的成绩十分优异,SAT考试中取得满分的学生大有人在,但最后大多还是被刷下来了。
   那么能被哈佛大学录取的又是什么样的学生呢?让我们看一个例子。匹茨堡福克斯切派地区高中的迈克尔•米尼克创作了4部音乐作品,其中2部为情绪忧郁症患者筹得4000美元善款。他被《匹茨堡邮报》评为2000年最雄心勃勃的新一代音乐家,曾任校报总编、校社团主任等职,最后哈佛大学将其录取。
  与众不同,美国教育最大特质
   像哈佛、耶鲁、斯坦福这样的名校,绝不缺乏成绩高的高中生申请者,而这些学校的入学审核官的责任就是如何拒绝90%的申请者。一个申请者要想不被像哈佛这样的名校拒绝,他就一定具备特殊性,这也就是美国中学生中最流行的理念,I ɑm Speciɑl,我是与众不同的,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是一个特殊的人。从美国名校录取以及美国普通教育的特性可以看出,美国教育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培养个人独立的特质,进而达到人才辈出的局面。
   中美教育都强调要有公平性,但如何实现公平却是走不同的路。美国的大学录取当然十分重视中学生的学习表现,但同时更关注学生的创造力和服务社会的精神,综合考量是重要的手段。中国的高考体制最初有利于挑选人才,但“唯分数论”一直是其中的致命弱点。中美两国国情不同,如何排除权力、金钱、人情、关系的干扰,真正做到不拘一格选人才,我们还需要探索自己的路。
   (选自《北京日报》2010年6月9日)
   1.根据文意,在横线上补出一个小标题。
   2.怎样的学生才有可能进入哈佛大学学习?
   3.六成高考状元被哈佛拒收,给我们的教育和高考什么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