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岁月

2011-12-29张家岭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11年20期

  【写作文题】
  生活如大海,总以它的磅礴气势给我们以启迪;生活如风霜,总以它的坚强性格给我们以勇气;生活如阳光,我们的青春岁月总能够在每一个日子里收获新知……
  请以“青春岁月”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注意细节的真实和情感的真挚,语言富有文采;②思想健康;③题目自拟;④不少于600字。
  
  【技法点拨】
  这是一道话题作文题。我们要想写好这道作文题,必须准确把握题意,认真构思,真情表达。
  写作此文题时,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一、认真审题,把握含义,确定体裁。从内容上看,导语紧扣“生活”,强调“青春岁月”,旨在告诉我们生活是一笔财富,只要我们热爱生活,能够从生活中获得启示,我们就一定会为自己的青春岁月增添光彩。这实际上已经暗示我们写作时应在话题范围内展开叙述,体裁指向记叙文,所以,本文题可以写成叙写青春生活的记叙文。
  二、围绕话题,关照体裁,合理命题。“青春岁月”所指宽泛,涉及面极广。宽泛的话题不利于具体情节的展开,所以在写作中我们要缩小话题范围,将作文所涉的“面”(话题)缩小为具体的“点”(事件)。通常,我们可以给话题加前缀,用修饰语对话题加以限制;或者给话题加后缀,对话题作补充限制;也可前后缀同时使用,使之具体化;还可以在话题的范围内,另起炉灶,直指情节本身。如“敞开的日记本”“班级选举”“我做义工的日子”等。
  三、关注生活,选定素材,合理剪裁。源于生活实际的文章,选取的作文素材极具个性。这样,我们既可以避免在内容上和别人雷同,又易于写出自己独特而深刻的生活体验,表达自己真挚的情感。
  四、深入挖掘,提炼主旨,表达感受。从作文素材自身出发,在真切的体验中提炼出文章的主旨。话题作文主旨的确立更应如此,话题只是范围和说话的由头,主题若先行往往限制了写作思维,阻碍了素材主题的挖掘与表达。所以,我们写作本文题时可以先选素材,再从素材本身挖掘、提炼文章的主旨。
  
  【精品素材】
  名言警句:
  1.拣最好的生活去过!习惯会使它充满欢乐。
  ——[古罗马]爱比克泰德
  2.要想生活快乐,就必须热爱生活。
  ——[英国]约翰逊
  3.人有两种生活方式,是顺应社会,还是顺应自然。——[法国]雨果
  4.生活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中最宝贵的,也是最稀罕的。——[瑞士]荣格
  5.重要的是生活的深度,而不是虚有其表的广度。——[美国]爱默生
  事例:
  富士康惊心“12连跳”
  2010年5月26日,深圳富士康又发生一起员工坠楼死亡事件。这是富士康科技集团2010年以来发生的第12起员工坠楼事件,共造成10死2重伤。富士康总裁郭台铭在深圳就“富士康员工自杀事件”表示,我除了道歉还是道歉,除了痛心还有痛心。
  富士康“12连跳”悲剧的根源到底是什么?
  白岩松:“80后”“90后”这批到异乡打工的新生代,他们的抗压能力、吃苦能力不如上一代。另外,这一代人更自尊、更脆弱,压力更大,梦想也更大。他们有自己的梦想,却容易在这种罐头一样的厂区之内被挤压,梦想被挤压没了,这个时候就容易产生绝望的情绪。
  叶匡政:价值崩溃是富士康“12连跳”的根源。自杀源自异常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主要来自社会和自身对于人的价值判断。当社会把财富和权力、“有房有车”作为成功的唯一评判标准时,达不到这种标准的人生,无疑就成为没有价值的人生。正是这种价值判断,成为诱发自杀的心理动机。
  分析:面对残酷激烈的竞争,谁都不可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不能自怨自艾,甚至走上轻生的道路。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只有珍爱生命,直面生活中的挫折与不幸,我们才能从生活中寻求到真正的自我。
  适用话题:心态 价值 热爱生活 梦想和挫折
  
  【例文精评】
  角色
  □陈秀娟
  这几天心情一直不好。(开篇渲染,为全文情节的发展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晚上放学回到家,我常把书包往床上一扔,便开始“整理”心情——我把房间里所有的东西都弄得乱七八糟,然后拉上窗帘,打开灯,一个人在房里把它们重新整理、放好。这样做,我可以不再想眼前的事,从而给自己换一个心情。(“整理”心情的说法形象而生动,很打动人,同时也巧妙地设下悬念,引人阅读)
  整理书时,有一张照片从书里掉下来,落在地上,我弯腰去拾。照片上有妈妈,那是2008年奥运会时,我用相机帮爸爸妈妈拍的合影。(解开悬念,前后呼应中将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
  照片上,妈妈笑得那么开心,她充满笑意的眼睛正注视着我。但这时,我却有种刻骨铭心的悲痛涌上心头……屋里只有眼泪滴在书页上的声音,这种声音在屋里可以经常听到……但,没有哭声。我知道,妈妈不喜欢。(“哭”,却“没有哭声”,作者坚强的性格可见一斑,那不是灾难能够打倒的;但是,“妈妈不喜欢”却将作者的伤痛再次彰显了出来)
  美丽的记忆,我要努力让它留下。可是,美丽的东西,我无法让它留下,有时候,我也无法记忆,记忆里那些又好像成了空白……
  今天,我在繁忙的学习中病倒了。年过半百的姥姥知道了,急忙赶来看我。
  姥姥一见到我,便开始不停地嘘寒问暖,唠叨不止。
  姥姥问我:“你到底感觉如何,气色怎么这么不好?”
  我微笑着说:“还好。就是不想吃东西。”
  姥姥急了:“不吃东西怎么行呀?你想想到底想吃什么?”
  为了让姥姥放心,我随口答道:“我想吃饺子。”姥姥顿时微笑起来,仿佛找到了给我治病的良方,拍膝而起,说:“好!我这就去给你包。”说着,她便转身出去。(作者叙述了姥姥到来后对“我”的嘘寒问暖以及为“我”包饺子等情节,细节具体,感情真挚)
  姥姥也许不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但是她此时已经是我生命里不可缺少的角色,我不知道此时谁还会这么关心我。(首次点题,将文章题目隐藏的思考显现出来)
  成长的过程中需要被呵护,如果连姥姥也放开我的手时,那种被遗弃的孤独感便会注入我的生命,而且可能永远都不会再离开了。(小事触动的情思却是关乎成长的深刻体验,在对生活的自我体验中,“我”真正长大了)
  看着挂点滴的盐水瓶,我不禁流下了眼泪。当我失去了身边最重要的人时,我却得到了许多人的关心。有姥姥,有老师,有同学……外地的爸爸你可以放心,我真的很快乐。
  我知道,我该坚强,我应该找到我自己,做好我自己!(文末点题,格调已经为之一变,认知已深化,主题得到了很好的表现:找到自己,做好自己!警醒、深刻、热爱生活之意虽然没有被作者“大叫”出来,但是其真挚的感情、深刻的认识却更令人印象深刻)
  点评
  文章截取了作者生活中的两个片段,这两个片段有着一个共同的不幸背景,但更有着一个贯串其中的主线:自我角色的重拾和确立!
  片段一中是自我角色的失落和寻找,不幸似乎打倒了作者,但是在作者无声的哭泣中,我们能够读到作者的坚强。片段二中是作者自我角色的重拾和确立。在外婆的关爱中,“我”受伤的心渐渐得到了愈合,找到了生活中自己应当具有的角色品质,这远比一个角色的呈现有意义。读这篇短文时,作者最初的伤感总让人挥之不去,这就是生活真正的魅力。尊重生活,深刻体验,真情表达,作文就会出彩。
  
  写作技法
  教学生立意“四招”
  □宋玉美 白乐敏
  
  
  从词句的本义、比喻义、引申义入手,教学生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分析其本义、比喻义、象征义,由浅入深,多角度立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表现对象,使自己的作品既厚实又感人。
  话题作文以其新颖的形式、独特的魅力备受学生青睐。它给了学生广阔的写作空间,无论是宏观鸟瞰、整体剖析,还是小口切入、精细刻画,乃至抒发情愫、表达感受,都可以在话题作文中得到展现。但是,题目和要求的宽泛,又常常让许多学生感到不知所措。那么如何给话题作文立意?我们不妨从以下四方面入手:
  一、化大为小 范围宽广是话题作文的优势,有利于学生打开思路,激发想象,但如果切入口太大势必会导致文章内容空洞、肤浅。这就需要学生在原话题下找出适合自己写作的子话题,把写作角度尽量缩小,只有角度选得小些,才有利于在所选的这一“点”上进行深入的挖掘,才能使内容更集中、具体,中心更明确。如中考作文以“自然”为话题,我们会想到自然环境的恶化,想到环保的重要性。由“自然”到“环保”,写作对象就已缩小。比如一学生在《小鸟的诉说》一文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让小鸟对破坏自然的人类进行控诉。这样紧扣话题,表现了一个有意义的主题。这就是一个化大为小的例子。
  二、化正为反 就是运用逆向思维,克服从众心理,打破思维定势,独辟蹊径,从问题的反面深入思考,从而提炼出新主题。如中考作文以“真”为话题,“真”的反面是假,由此我们联系社会生活想到“假人”“假事”“假情”“假货”等。由“假人”“假事”“假情”我们可以想到社会上有些人,对人缺乏真诚,虚情假意。如《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一样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如《我的叔叔于勒》中的菲利普夫妇一样自私自利、唯利是图。我们可以将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这样的人刻画出来,写成一篇针砭时弊、呼吁时代需要真情的文章。
  三、化虚为实 话题作文所给的话题有时是比较空泛的,而据此进行构思立意,我们就一定要把它落实到具体实在的事物之中,使抽象的立意有了依托。实化后,文章的立意就凸现出来了。如以“美丽”为话题,可以先把“美丽”落实到某个人或某件事上,文中的“美丽”可以指人的好看、漂亮,也可以指精神的高尚、灵魂的纯洁。比如一学生在《生命如此美丽》一文中写了一个身残志坚的女孩,表现了一种永恒的美。
  四、化旧为新 “新”与“旧”是相对的,新题材时间一长,写的人一多,也就变成了旧题材。总写旧的题材,不加以变化,就缺乏新意。如何使自己的立意常写常新?这需要我们细心观察生活,去思考生活,不走别人走过的路,新颖的题材就会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倾泻于我们的笔端,写出的文章就会有新意。如以“爱”为话题的作文,学生会联系到母爱、父爱。在写母爱时,很多学生会写母亲如何把好吃的东西留给自己,如何背着发高烧的自己进医院。有一学生却这样写道:“窗外,雨在猛烈地下着,眼见同学们被父母拥入怀中走远,而我却仍不见母亲的身影,我的心里禁不住涌起一股酸楚的滋味,我甚至有点恨起自己的母亲来。我茫然地走入雨中,任凭雨水肆意地侵袭着我,我的心也渐渐地随雨水而去……当我拖着浑身的泥泞出现在岔路口时,蓦地,我透过雨幕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在路口焦急地张望着,我顿时明白了……”这里作者避开了同学们千篇一律的“雨天送伞”情节的叙写,而是巧妙地改为“雨天不送伞”的情节。这样,相同的选材却收到了不同的表达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