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斯夫:目标单纯才能专注
2011-12-29田丽君
国际公关 2011年1期
2002年,中德建交30周年,首个以化学为主题的儿童互动实验室——巴斯夫“小小化学家”借两国政府的合作交流平台,第一次走出德国来到北京。当时,“巴斯夫”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还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公司名字。“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责任”等词汇也尚未开始流行。如今,已连续举办9年的“小小化学家”所产生的“雪球效应”,把巴斯夫的可持续发展理念辐射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激发更多的人投入到如何建设和谐未来的思考之中。
“坚持”是保证其传播成功的第一个要素。从2003年起,巴斯夫开始与中国科技馆、上海科技馆进行合作。即便是在预算紧缩的经济危机期间,“小小化学家”都没有中断过。这个项目在经过数年时间的积淀后已经深入人心,如果没有这样一个时间的积累,单凭公关手段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其次是传播目的的单纯。“化学世界,欢乐无限”是这个活动始终不变的核心信息。简而言之,就是让这些小参观者通过亲手实验,体味奇妙而无处不在的化学世界。在短短的40分钟时间内,我们曾经试图让大学生志愿者(“小老师”)告知孩子们“巴斯夫”是个什么样的公司,都生产什么产品,但孩子们只对实验感兴趣;我们曾经打算在新闻稿中加载更多的信息,诸如“创新是我们的生命线”,但记者们只对孩子们所做的实验感兴趣。新闻稿即使写得再长,最终换来的就是一张图片,加上一句简单的说明。最终,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单纯的公益活动不应该承载太多的信息。孩子们不会记住“巴斯夫”这个公司,但会记住当了“小小化学家”。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来说,当目的变得单纯了,就会专注于把事情做好。
“小小化学家”契合了社会发展的节拍,也契合了公司发展的需求。回溯到2003年,“可持续发展”论坛第一次在中国国内举行,当时讲的更多的是这个新鲜的概念。不久,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和谐社会的理念,而近两年则提出“节能减排”、“低碳经济”……这些不是简单的词汇和口号,而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作为化工行业的领先公司,巴斯夫从2003年起就开始在中国进行大规模投资。面对更多的利益相关者,巴斯夫要和他们进行有效的对话。更为重要的是,“小小化学家”在不经意间帮助公司搭建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平台,使得与各方的对话都能顺利地开展。可以说,“小小化学家”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无论是直接参与的孩子、“小老师”,还是间接参与的员工、客户、政府、媒体、社区,他们在这里找到的共识就是对未来、对孩子教育的关注。在这个项目中,巴斯夫尤其注重员工的参与,不仅增加了员工家庭对公司的了解,也提高了员工的忠诚度。此外,我们还非常注重对“小老师”的培训,因为他们比任何的公关工具和渠道都更有说服力。
“无私为大私”,这是任何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真谛。只有同归传播的本源,才会达到幸福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