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建:我对一切都不陌生
2011-12-29蔡桂娟
国际公关 2011年2期
孟建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社会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这便是他一直倡导的“理论要与实践完美融合”
敲下这个标题,不是因为它是马克思的名言,而是因为它转而出自孟建之口。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能够贴切、形象地表达孟建的的心理与追求。笔者曾与孟建几次谋面,温文儒雅,待人热情,是对其第一印象,因此断定他应该属于一如既往之人。可经过这次沟通,才发现他也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和灵动的精神。或许,正是这种灵动,才造就了一次一次的改变与突破,才有了今日之业绩。
勇摘别人未尝之果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导孟建,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他生于50年代,他曾感受过时代之殇,也曾成为时代的幸运儿。“下放”期间,什么苦活累活都干过,但他如是说:“尽管10年的日子曲折艰辛,但是在农村、工厂的10年也对我不无益处,帮助我充分地了解、认识了社会,而这样的经历、经验对于文科学习是有帮助的。”高考恢复后,他成为百里挑一的骄子,步入大学校门,成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一分子。
“不安分”的孟建在学校期间被别人嘲笑为“旁类”。因为他开始对文艺理论、电影、电视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在《电影艺术》和《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文章若干,引起不小轰动。究其原因,如他自己所说,在于“不甘寂寞,不甘守陈”,总想在学术上走出一条崭新的路。但不可否认的是,在新的领域,能够获得突破的机会却是很多,这无疑是他的先见之处。
毕业后,得偿所愿,孟建留校任教并开始讲授电影方面的课程,后来被调往江苏省文化厅,之后又去了江苏电视家协会、江苏电视台,同样做得风生水起。可正在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时,他又作出一个决定——重回高校做一名老师。他自己的理由是“对当时影视界的浮躁风气很厌烦”,但更重要的应该还是他对学术研究的执着追求与内心的不甘使然。
1988年,孟建去了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但这个时候的他又开始“不安分”了,他开始涉足国内刚刚兴起的公共关系。“新闻传播要想跟上国际前沿的步伐,必须涉及公共关系专业”,这是他的感悟,也是他的前瞻理念。至今看来,的确很有前瞻眼光。
开“大公关”研究之先河
自接触公共关系学科开始,孟建便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它,而不是浮躁和偏激。他说,这是由于他“作为学者的情怀”。
在公共关系研究的路上,一路走来,已是二十余载,成果丰硕,著作颇多。孟建认为,中国与国际差距仍然很大,想真正实现与国际水准接轨,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是否是谦虚,无需探究,但在其学术研究道路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却不得不提,那就是他所创立的大公关理论。早在4年前,孟建开始将“软实力”的概念纳入到公共关系研究的关联范围之中,提出要用软实力构筑新型的公共关系。这一理论一经提出,便在公共关系理论和实务界产生很大反响,海外亦是开始关注。近来更是已经成为业界追捧和研究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将其它学科“嫁接”到公共关系研究中,确有独到之处。但孟建认为,能够与公共关系结合的不只有政治学、国际关系、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他一直倡导的“要以浓郁的支援意识去学习和研究公共关系”。确实,狭隘地阅读公共关系方面的书籍不一定能真正领悟它的内涵,更不一定能够应用自如,反而多涉猎与之相关的学科,却能够更加明了其中真谛。这大概就是孟建时时所强调的自己所特有的“学术性格”。
关于如何运用其他学科来支援公共关系,孟建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他认为,重视学科支援,并不是说要去罗列各种学科,搞成恩格斯所批判的“五光十色的拼盘”,而是应该去感悟、去研究究竟有哪些学科应当成为支撑自己所研究领域的最主要学科,然后在这些学科上尽情邀游,并努力去获得这些支援学科的精髓,最后聚焦到公共关系研究上。
孟建不只是自己这样做,也是这样带自己的学生。他给学生开列的学习清单绝不会只有公共关系或者新闻传播,而是涵盖了大量支援学科的书籍。有此良师,不得不说是其学生之幸。
很明显,他是学者,是执着而有远见的学者,但他不是学究,他的理论并非只能呈现于卷轴之上,更能在公关实战领域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游走于理论与现实之间
现任教于复旦大学的需建,还担任着中国传播学会的副会长,国务院新闻办公室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组长。近年来对公共关系的研究更加深入,也更加专注。2005年,复旦大学与中国国际公关协会合作,在复旦大学成立了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孟建与时任中国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常务副会长郑砚农出任主任。这一中心的成立,对复旦大学公共关系学科的建设起了很大作用,也为推动中国公共关系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孟建介绍,此中心主要专注于研究软实力、国家形象、地区形象以及城市形象四个方面,这些年来,通过不懈努力,许多研究成果陆续出炉。为了更好地推进研究,2009年,孟建带领他的团队,开始全面制定城市软实力评价体系,并与新华社《嘹望东方》和零点公司等部门合作,开始进行全国城市软实力调查和评估。2010年,与新华社瓣望东方和美国盖洛普公司等部门再度合作,进行了中国城市国际形象的调查和评估。这项研究覆盖100多个国家,8000多外籍人士接受了调查。这些重要的调查成果,不但使复旦大学国际公共关系研究中心的学术水准大幅提升,学术影响日益扩大,更重要的是,这些研究,为国家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或许这正是孟建的初衷,理论如果不能为现实服务,则会变得苍白无力。
就孟建本人来说,在理论研究日益深入的同时,社会工作也做得有声有色,这便是他一直倡导的“理论要与实践完美融合”。
在中国走向民主政治与改革开放新阶段的过程中,有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那就是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确立。而孟建作为国务院新闻办“智库”的主要成员,作为国务院新闻办省部级新闻发布评估组的负责人,他承担省部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的研究和培训工作已经8个年头,他为此倾注了许多心血。他认为,中国政府公共关系理念方面近年来已经大有改进,但仍需强化,中国新闻发布制度建设这一涉及政府公共关系的工作任依然重而道远。
在世界级重大活动的策划和研究方面,孟建也付出了诸多心力。中国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他担任中国形象战略课题组组长,为中国以及北京形象的定位、规划和传播做出努力。2010年上海世博会,他同样担任上海形象战略课题组组长,通过他的研究,将上海形象再一次展示在了世界面前。不久的将来,又一盛会在中国召开,那就是2014年的南京青年奥运会。孟建不久前两度前去南京,参与我国这一重大世界级活动的策划工作。执着于理论研究,而又能够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发挥,这一直是孟建的追求。问其日后规划,“仍然致力于公共关系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他回答得很干脆。这也许真如他引用马克思名言所要求自己的那样,“我对一切都不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