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吴土深:春晚危机公关的启示

2011-12-29

国际公关 2011年2期

  正如春晚没有“负面”压力就不会有纳新和活力一样,企业品牌及其产品和服务也会在争议中延续它的吸引力和生命力
  
  “全民骂春晚”已是一种社会现象。兔年春晚亦不例外,网络和媒体骂声一浪高过一浪,达到了近几年来的最高潮。以公关行话来说,这便是“公关危机”,但春晚的“危机公关”却别具一格。
  大年初五未过,兔年春晚已“四面楚歌”。清华大学美学教授肖鹰博客文章题目为《春晚导演莫学“苏紫紫”》,教育部原新闻发言人王旭明博文直插痛处:“滥春晚是堂肤浅无聊课”。
  春晚总导演之一马东忍耐不住,挥洒激扬文字三千“自卫反击”。本来一个导演就像餐馆里的厨师,做一桌酒席,山南海北的客人品尝之后“点评”一番很正常,偏偏这个“大厨”从后厨跑出来把客人骂一顿——这叫哪门子“危机公关”?事实上,肖鹰王旭明们之所以“炮轰”春晚,源于“课堂上说真理一千遍,敌不过一个央视春晚”。因为春晚受众达10亿,“负面影响实在太大了。”在这里,人们以叹服的心绪领教霸气十足的央视式“公关术”。多少年来,春晚几乎就沿着这样思路成就“危机公关”。
  自我标榜——利用多年来形成的强大号召力向观众植入“春晚是文化年夜饭”,为自己戴上“新面具”。诸如“春晚是中国人过年的一部分”,“过年的新习俗。”让国人纠结“既恨又爱”。
  自我测评——利用话语权优势,“既当演员又做评委”,为自己涂上“靓丽标签”。每年用自己的机构公布公众满意度,今年干脆引入“海外影响力”——美国人说“中国春晚收视率堪比世界杯决赛”,是真正的“超级晚”。
  自我拔高——利用权威定势抛出“主流论”,为自已披上“防弹衣”。“春晚不单纯为了娱乐,更是要传播中国文化的主旋律”。
  这“三自”公关招数让春晚在“骂声”中坚挺20余年,并奠定绝对霸权,广告收入连年暴涨,成了一个投资回报率高达600%的“经济体”,好给力!
  终于,人们渐渐醒悟,年年骂春晚其实也是大家爱春晚的一种方式,骂是让它有长进,贬它是让其继续进步,春晚就是在“骂声中壮大”。
  由此想到,很多企业每每面对“骂声”和“负面”,惊恐万分,忙着删帖撤稿“纸包火”。慌啥忙啥?其实还是自个儿屁股底下不够干净,不敢面对事实。
  春晚不可复制,启示不妨考量。面对“负面”应该淡定。在“危机四伏”的年代,态度决定命运。观众和消费者的骂声也是关心,证明大家还在乎春晚“这道菜”。批评是消费者的权利,对春晚的批评,实际也承载着一种爱和希冀。
  消费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随时代而变迁与膨胀,产品或服务永远被挑毛病,永远不能被满足,“骂声”总是难免,“负面”并非“杯具”,闹点绯闻未必坏事。“墨菲定律”证实该发生的始终会发生。淹死在“骂声”中只是没有防范和应变能力的可怜虫。
  正如春晚没有“负面”压力就不会有纳新和活力一样,企业品牌及其产品和服务也会在争议中延续它的吸引力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