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雪线上的色彩
2011-12-29史军
户外探险 2011年3期
人类可以登上8842米高的珠穆朗玛峰,可以在海拔5000米的山坡上安营扎寨。人类的足迹几乎已经印在了地球上的每座高峰上。然而,很少有人能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下长期生存,狂风、暴雪、严寒以及强烈的紫外线无一不是“生存大挑战”游戏的难题。不过,这些人类面前的严酷考验,对于这里的原住民来说,只是生活色彩的一部分。
缩成毛球的杜鹃花
从山脚一路向上穿过阔叶林,走过冷杉组成的森林,再向上就是开阔的流石滩了。这里的风变得格外猛烈。像冷杉这样的高大树木都到此止步了,即使有强韧的枝干也经不住常年烈风的侵袭。
在这里,弯下腰,趴在地上是个不锚的选择。杜鹃花家族的成员已经习惯了这种姿势。当你第一次看到这些杜鹃的时候,很难想像它们与河谷里那些枝干苍劲花朵大而艳丽的杜鹃是一家子。这里的杜鹃花换了种模样,它们就像毛球一样趴在地上。这样,一来可以防止枝叶在强风中受伤,二来也可以让植株丛保持适当的温度,避免在夜晚的低温中被冻伤。除了枝叶,它们的花朵也更娇小更低调。成片成片的“毛团”一样的阵列,说明它们在这里生活得很不错。不过,这些种类要是有机会偶尔溜到山脚下,也能伸直腰板,长个高个子,当然这样高大的植株也是无法与那些本来就生在山脚的高大的表亲(如大白花杜鹃)比个头的。
除了杜鹃花,那些草花就显得更低调了,它们的叶子都是贴着地面生长的。这边的点地梅,那边的报春花都老老实实地趴在地面上。
雪莲本非莲
既然身处雪线,冰雪自然不会少了。在这里,严寒是每棵小草都要经历的洗礼。而雪莲无异于人们心目中战胜严寒的标志形象在冰雪覆盖的岩石上开出的一朵“莲花”比起“半亩方塘”中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更显圣洁。怎么都搞不懂,这两样“莲花”是怎么搭上关系的?
实际上,雪莲是菊科风毛菊属的植物,跟我们平常欣赏的菊花和蒲公英倒是一家子。雪莲的叶片上长满了绒毛,这样就可以在严寒中保证温度的相对恒定,而且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分的丧失。在严寒和狂风中生存下来,只有抗寒,抗风的本领是远远不够的。能成功地繁殖下一代才是它们的终极使命。不过,低温严寒和干燥环境都是威胁花朵和种子发育的恶劣条件。
雪莲自有解决的办法,它们的。花瓣就是保障花朵开放繁殖的小温室呢。这些学名叫做苞片“的绿色或者黄绿色花瓣可以在抵御寒风的同时让部分阳光透射进去。这样一来,“雪莲花”中心的温度能比环境温度高出7.2℃,并且相对湿度也能比外界提高50%以上,在这样舒适的条件下,那些通常被看成花蕊的上百朵小花能很好地发育。当雪莲随风放飞它们蒲公英模样种子的那一刻,定会让你惊叹——这朵跟菊花一家子的“莲花”真是“伪装”得太逼真了。
注重交流的报春花
高山植物不但注重自身的修炼,还会互通有无。在这里,任何一项耐寒耐冻耐干旱的本领,都是生存竞争的筹码。因此,不同个体间的花朵问的授粉杂交,互通优良基因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过,毕竟在高山上活动的昆虫要平原上少得多,为了保证对这些传粉者有足够的吸引力,小花都会被扎成花束,而大花呢也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把花粉散播出去。况且谁也不能保证传播花粉的熊蜂眼神又好责任心又强,把一株花雄蕊上的花粉准确地投送到另一株花的雌蕊上去。
面对如此困境,报春花想出了高招。不同植株的雌蕊和雄蕊长在能绝对匹配的位置。有些个体把雄蕊伸到花瓣外,同时把雌蕊藏在花瓣内,熊蜂吸蜜时,只有头部会碰到雌蕊,而身上呢则沾上了花粉,空间位置的差异就能保证自家的花粉不会进入自家的“洞房”了。不过,倘若朵朵花如此,这样的雌蕊和雄蕊岂不成了永不相交的平行线。
聪明的报春花自然有对策,还有很多植株将柱头伸到花瓣外,而将雄蕊的花粉缩在花朵中,这样外雌内雄的设置正好与上面说的那些外雄内雌的花朵形成精妙配合。那些头顶空空,身上带着花粉的熊蜂正好在这里将花粉顶在头上,同时将身上的花粉抹在柱头上,皆大欢喜。
不过,在搞清楚他们的聪明劲儿之前,人们就喜欢上它们美丽的花朵。从明清时,在云南贵州等地,已经有居民采集栽培报春花了。国外报春属植物的栽植历史也有数百年。1820年前后,英国的传教士把我国的藏报春从广州引入英国,引入的藏报春于次年开花这引起极大轰动。从此以后,欧美等国不断派人来我国采集报春花属植物的种子和标本。在后来植物猎人的历次探寻中桔红灯台报春、霞红灯台报春、橘红灯台报春,高穗花报春,报春花,丽江报春等品种相继被引入欧洲。仅英国由我国引入栽培的种类曾多达110余种,其中不少已广泛栽培于欧美各国的庭院。这些报春花的引入对以后欧美等国培育美丽的报春花品种作出了重大贡献。报春花的传奇还要在人类的花圃中演绎下去呢。
冰雪中绽放的红景天
雪线上的植物不仅自己练出了一身趴冰卧雪的绝技,有些花草还为人类的活动准备了高原必须品呢。红景天就是这样的植物。这些个头通常不足10厘米的小草,在冰雪依然覆盖的时候就开出美丽的花朵了。更让人称奇的是,嚼嚼这些小草可以帮登山者减轻高原反应,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奇效,红景天很早之前就被高原居民利用并成为诸多藏药的重要组成成分。公元1200年的著名藏医经典《四部医典》中就有关于红景天“性凉、清热、滋补元气”疗效的记载;在《本草纲目》中也将红景天记载为’草本上品。
今天,利用先进的化学分析手段,蒙在红景天神奇疗效上的面纱正逐步褪去。红景天提取物可以有效地抑制人体内乳酸的形成,增强细胞中线粒体的活性,还能促进肾上腺素的合成,从而有效地缓解高原反应。
高原上的塔形植物塔黄
高山植物有奇种,例如塔黄。塔黄是蓼科大黄属植物,在西藏南部、云南西北部和四川西部海拔4000~4900米的高山草甸上或砾石滩上多见。植株呈狭尖宝塔形,高一米以内。它的植株中上部有许多苞片,苞片较大下垂,而且层覆盖层,就像瓦块
一般,下雨时,雨水淋不进去。可不要小瞧了它的苞片。因为苞片盖着花,不让雨水和冷空气侵害花朵,致使里面的温度比外面的高,就像天然的温室一样,吸引了好些小昆虫钻到里面去取暖。
非虫非草的冬虫夏草
冬天是虫,夏天是草,冬虫夏草是个宝。“冬虫夏草是冬季真菌寄生于虫草蛾幼虫体内,到了夏季发育而成。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青海,西藏新疆、四川云南、甘肃贵州等省及自治区的高寒地带和雪山草原雪线附近的草坡上。从外形上看,冬虫夏草虫体呈金黄色淡黄色或黄棕色,又因价格昂贵而有“黄金草”之称。
冬虫夏草究竟是虫还是草?其实,它是蝙蝠科许多种别的蝙蝠蛾为繁衍后代,产卵于土壤中,卵之后转变为幼虫,在此前后,冬虫夏草菌侵入幼虫体内,吸收幼虫体内的物质作为生存的营养条件,并在幼虫体内不断繁殖,致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在来年的5~7月天气转暖时,自幼虫头部长出黄或浅褐色的菌座,生长后冒出地面呈草梗状,就形成我们平时见到的冬虫夏草。因此,虽然兼有虫和草的外形,却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不管是杜鹃花匍匐在地的身姿,还是雪莲晶莹的“花瓣”,亦或是长雄短雌的报春花都是亿万年时间进化历练的结果。即使是能永攀高峰的人类,也不过是进化游戏的参与者。不妨放下万物之灵的身价,用身心去感受那一种对生命的敬畏,你会在雪线上看到一个生机昂然,多姿多彩的生命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