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药煎煮有讲究

2011-12-29潘春华

农村百事通 2011年17期

  中医药是国之瑰宝,在几千年的保健养生及防治疾病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中药若煎煮不当,便会影响其疗效。
  时下,很多患者习惯将买回来的中药先洗一遍,然后再煎煮。其实,这种煎煮中药的方法,既不科学,也不正确。因为,不少中药材中含有水溶性的糖和甙类成分,水洗会让这些有效成分部分溶于水而流失,导致药效降低。一些中药方剂中有不少药材是粉末状的,有些药材在配药时需碾碎,如果先用水洗一遍,必然会造成这些药物的损失。此外,有的药材在炮制过程中加入了蜜、醋、酒、胆汁等辅料,而这些辅料均易溶于水。
  正确的中药煎煮方法是:煎前不要冲洗,而是用水将中药先泡一泡。中药材大都以植物为原料,有不少植物药内含有蛋白质和淀粉,如果这些植物药不经水泡,一加水就立即煎煮,那么药物中的蛋白质遇热就会发生凝固,淀粉会糊化,这样就会影响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因此,中药煎煮前,一般应先加冷水浸泡30分钟至1小时,加水的量以超过药材高度1厘米为宜。
  另外,中药在煎煮过程中也有诸多讲究,煎法多多,也必须正确掌握。
  文火武火:文火即小火、慢火,武火即大火、急火。一般煎煮中药先用武火后用文火,即开始用武火,煎沸后改用文火。《本草纲目》载:“先武后文,如法服之,未有不效者。”
  先煎:介壳类、矿石类药物,如龟板、鳖甲、代赭石、生牡砺、石决明、龙骨等。因质坚而难煎出味,应打碎先煎,煮沸后煎10~20分钟,再下其他药物一道煎煮。泥沙多的药物,如灶心土、糯稻根等以及质轻量大的药物,如芦根、茅根、竹茹等,亦宜先煎取汁澄清,然后用澄清的药汁代替水煎煮其他药物。
  后下:薄荷、砂仁、沉香,大黄等气味芳香的药物,借其挥发油治疗疾病,宜在一般药物即将煎好时下,然后煎4~5分钟即可,以防久煎使其有效成分散发而降低药效。
  包煎:为防止煎后药液混浊及颗粒状药物散失,减少对咽、喉和胃肠道的刺激,一些药物需用薄布或纱布包好后,再入锅煎煮,如赤石脂、滑石、旋复花、蒲黄、车前子等。
  烊化:胶质、黏性大而且易溶化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蜂蜜、鸡血藤等,用时应先单独加温溶化,再加入到已除去药渣的药汁中趁热搅拌,使之充分溶解均匀,以免同其他药物一道煎煮时粘住锅底而煮煳,或黏附住其他药物,影响有效成分煎出,从而降低药效。
  冲服:有些研碾成粉末状的贵重药物,如三七粉、珍珠粉等,应加入煎煮好的去渣药汁中搅匀冲服,以确保其药效。
  另炖:有些贵重药材,如人参、羚羊角、冬虫夏草、鹿茸等,为了保护其有效成分不受损失,可将其切成小薄片,隔水蒸炖2~3小时,取汁服用。
  (江苏省镇江市京口区下河头30号2幢507室 潘春华 邮编:21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