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斗牛士

2011-12-29

农村百事通 2011年24期

   嘉兴斗牛,又叫掼牛、摔牛,这项活动来自于伊斯兰教的传统节日宰生节。宋元时代,西北、中原等地的部分回民迁徙至嘉兴,慢慢形成了在节庆、喜事中进行斗牛的传统。韩海华,1954年出生在嘉兴南湖边许家村,自小随父亲习武,后师从上海著名回族武术家、一代拳师李尊思。1974年韩海华入选浙江省摔跤代表团。1982年,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韩海华首次以“中国式斗牛”的名义,将深藏于民间的传统体育绝技“嘉兴掼牛”展现给大众,他也因此获得“中国式斗牛第一人”的称号。在第三届、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上,韩海华再度凭借“嘉兴掼牛”屡获金牌。此后,他分别在《少林俗家弟子》、《洋妞寻师》、《大凉山传奇》、《国际大营救》等30多部影视剧中担任主角及武术指导。
   自1992年起,担任嘉兴市武术协会副主席的韩海华有无数弟子。2003~2007年间,他连续率弟子参加香港国际武术大赛、浙江省国际武术大赛等,取得70多枚金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嘉兴斗牛却渐渐成了他的一块心病。年轻时十里八乡斗牛的场景,都变成了珍贵的记忆,他想让“嘉兴掼牛”后继有人并发扬光大。2007年,韩海华开设体育学校,开始了武术基础训练和“嘉兴掼牛”的文化传承。2009年底,嘉兴市南湖区政府帮韩海华建成了中国式斗牛馆,同年中国民族民间体育研究会对“嘉兴掼牛”文化创意产业研发基地进行授牌。韩海华在中国式斗牛馆教出了一批又一批斗牛士,并在嘉兴的小学开展了“嘉兴掼牛”的基本功训练。
   2008年,韩海华被评为嘉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嘉兴掼牛”传承人,并获得嘉兴市民间艺术家称号。2011年初,流传千年的嘉兴斗牛终于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韩海华的联系电话:13967380766) (中央电视台七套《乡约》栏目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