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记.阿尔卑斯的巴洛克
2011-12-29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2011年8期
低头看表,时针已经悄悄跨过了九点。远方的萨尔茨堡,你还在沉睡吧?
经年的尘埃并未使你疲惫,反而更让你灿烂多情,教人沉迷心醉。
那里有我最钟爱的中欧草原,像绿色的地毯铺在阿尔卑斯的北麓。漫无边际的天空像未干的蓝色水彩,偶尔留白。宝石一般的大小水泊镶嵌在欧洲大陆,夺目耀眼。即便未曾谋面,我依旧可以嗅到空气里淡淡的古罗马城邦的气息—凌乱,雍容,但仍然不乏无法掩饰的贵气。
萨尔茨河静静地绕过要塞山,泛不起任何像样的波澜。矗立在山丘的萨尔茨堡要塞像中世纪慵懒的爵士一样,看了看这位即将要从阿尔卑斯去多瑙河旅行的邻居,转而又潦草地闭上眼睛。轻而易举。
萨尔茨堡,我在等着你醒来。
萨尔茨堡在德语里是“盐城”的意思,中世纪时期以盛产盐矿而闻名。它是奥地利的第四大城市,虽小却极富盛名,坐落在阿尔卑斯山脉的门庭,是名副其实的山城。萨尔茨堡地理位置极佳,向西150千米是慕尼黑,维也纳在它东边300千米,它同时也是去往意大利的火车始发点。
密密麻麻纵横交错,铁轨向前延伸到看不见的尽头。拉响汽笛的列车呼啸而过,掠走山峰的积雪。四面八方,像是所有游弋的营养全部都向这里输送过来,凝合成一座巨塔,装满了牛奶般的累积。
739年萨尔茨堡成为主教的驻地,774年萨尔茨堡大教堂第一次落成。798年4月20日,应法兰克国王查理大帝的请求,教宗利奥三世将萨尔茨堡升格为大主教的驻地,管辖几乎整个老巴伐利亚地区,即下巴伐利亚、上巴伐利亚、上普法尔茨和如今奥地利的大部分地区。此后萨尔茨堡先后曾是属于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15世纪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地。
腓特烈的肆虐,怎么也摧毁不了你未来的巴洛克式风格。你是如此地雅致,一如遥远高空的天边之城,浮在一切人的脑海中央。
17世纪初,大主教赖特瑙的沃尔夫·迪特里希认为萨尔茨堡是一座理想的和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对其大兴土木,现在的萨尔茨堡老城的外貌风格就是从当时留下的。他命令重建了萨尔茨堡大教堂,它在此前的1598年第8次被烧毁,他还修建了米拉贝尔宫。为了同巴伐利亚争夺盐和关税,沃尔夫·迪特里希在1611年授意占据了巴伐利亚的贝希特斯加登,而巴伐利亚随即占据萨尔茨堡,并决定让霍亨埃姆斯的马尔库斯·西蒂库斯接替沃尔夫·迪特里希,他在1628年完成了保留至今的大教堂。马尔库斯·西蒂库斯的继任者洛德龙的帕里斯伯爵在三十年战争中采取了明智和谨慎的政治中立策略,使得萨尔茨堡免受战火之苦,与埃贝哈德二世共享“萨尔茨堡之父”的称号。
1756年1月27日,粮食胡同9号的第4层,莫扎特在彼时彼处诞生。如今著名的步行街,依然守着这幢孕育天才的普通小楼,像母亲望着熟睡的婴儿微笑。印花窗帘像柔嫩的眼睑,盖住闪烁音符的瞳孔。
中欧最大的巴洛克式喷泉优雅地躺在主教府的门前,旋律不停地在此起飞,飘摇进每个人的耳蜗。
圣彼得修道院和萨尔茨堡大教堂驱逐着邪恶的灵魂,上帝用手拭去灰尘,巨大的十字架发出耀眼的光。
远处群山里突兀的翁特峰。稀薄的云围绕在脖颈边,迷雾般的花洒。
整座萨尔茨堡老城庄严地肃立在城中心,古老的街道和剥落的砖瓦。米黄色的建筑,还有灰白色的城堡。这里深埋了多少历史,时间的洪流漫过东法兰克王国、神圣罗马帝国和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书卷翻开,自扉页至尾页,全都氤氲着浓重的玻璃香薰。
海尔布伦宫巴洛克风格的房屋被盛大的花园包围,洞穴里的泉水让古往今来无数人驻足叹服。
水晶宫华丽的格调扩散到每一个经纬线描处的小格。
最不可思议的是拥有回旋扶手的米拉贝尔宫。四处立着罗马雕塑,喷泉在花园里绽放。回环曲折的迷宫几乎把你领到精灵居住的梦奇地。巴洛克的米拉贝尔好像梦中弥漫着童话般情调的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