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成为放飞神采的舞台
2011-12-29马飞
新闻世界 2011年2期
“写作”一直以来,都是老师、学生头痛的话题。尤其是对刚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大多数老师更是茫然适从,不知所措。是先传授写作技法呢?还是让学生慢慢积累、厚积而薄发呢?笔者也很困惑,但用心摸索后发现,其实课堂正是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而教材恰恰是最好的写作源泉。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有人认为是“写作技巧”;有人认为是“优美语言”;而笔者则认为是“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是学生创作的源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真情流露是一篇佳作的血液。大凡优秀的作品都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于文章之中,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读者喜、怒、哀、乐的心弦,产生使人“心动”“情动”“神动”的艺术魅力,从而引发共鸣!如何做到“真实、自然”呢?课堂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舞台。
首先,要注重课前积累。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让学生找到米呢?在进行课堂教学之前,给学生布置学案时,要让学生熟练积累文本词语并针对教材积累相关名言、警句。如:《在山的那边》可让学生积累有关“理想、信念”的名言警句,还可让学生与《理想》一文结合起来合二为一、加深理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春》《济南的冬天》这一单元,还可让学生积累有关春夏秋冬的美文佳句、诗词歌赋,从而完成系统化教学,有利于单元目标的制定、完成,有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即与作品、作者之间产生共鸣,从而促使学生了解到真情实感是作品成功的内涵,是打动读者的原因。
其次,要发挥课堂训练。大家都知道,语文课堂教学说到底是“听、说、读、写”的训练,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结合,是知识传授的技艺和情感体验的艺术融合。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第一,巧妙仿写,结合自我。专家认为所谓仿写就是在原文的语言结构和字数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改动或增添一些词语和句子,使之表达不同的意思。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百草园的生活”,“三味书屋的生活”两部分清晰自然,一目了然。中间过渡段的巧妙运用,不但很好的便于理清层次,同时把两部分的情感抒发的淋漓尽致。学生在朗读时,对于情感的独特体悟也就水到渠成了。顺势我们还可结合自己儿时的体验,以及农村那独特而熟悉的农家生活、田园风光,进而仿写生活、游戏片段或文章,学生的思路也就打开了,不再不知所措,反而兴趣盎然,写起来也会意犹未尽的。
其二,细节刻画,联想创造。细节的描写刻画,是作品生动形象的保障,是作品成功的依靠。无论是刻画景、人、情,莫不如此。而情又是其灵魂之所在。写过文章的人都知道真情实感是写作的血液,情感与作文的关系极为密切,无论哪一种文体,都离不开一个情字。情之所生、情之所在、情之所动也就成了文本的生命。如冰心的《荷叶 母亲》,全文无不涌动着作者的情感。特别是全文的高潮处:“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那内心对母爱强烈赞颂的独白,通过巧妙的比喻抒发出来。母亲的形象具体化、生活化,母爱在学生心头涌动、升华。笔者在教这篇文章时,通过深情诵读、品味,让学生联想、共鸣,学生的眼中含着晶莹的泪花。进而,让学生回忆母亲、母爱、生活种种,那琐事背后的大爱深情也就有了更深刻的体悟。接着,看母亲、母爱还可以用什么来比,还可以抒发哪些情感?让学生理解、交流,只要学生的情感闸门一打开,自然情到笔至,妙笔生花。当然,仅仅停留于模仿的基础之上那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形成有自己语言风格的文章,就必须学会创造。所谓创造,就是用自己的经典的语言来进行表述。如梁衡的《夏感》一文,“芊芊细草、淡淡绿烟、轻飞曼舞的蜂蝶、春华秋实的季节”等等,让学生真正明白仔细观察生活的背后,更是用心的情感体验。
第三,要及时课后反思。有了真情实感,还应该勤写深思,在写作中升华情感。人们常说,在生活中一见钟情的人很多,然而靠一见钟情成功的婚姻却不多。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孔子曾告诫弟子要三省吾身,海涅也说过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那么,如何反思,反思什么?要每天及时进行课后反思:我到底收获了什么,我发现了什么,我获得了哪些启示?假如我来写会怎么些,会引用哪些东西,会借鉴哪些写法?让学生在每篇课文学完后,以日记的形式反馈出来。一开始哪怕是学生很肤浅的认识,都是很有价值的宝贵财富,都要加以欣赏,加以认可,只有如此,学生才会慢慢产生浓厚的创作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然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同,人生阅历不同,情感体验也就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反思可以吸取教训,可以纠正错误,可以总结经验。让文本真正为我所用,在不断反思中完善、进步。同时,这样做也是检验老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也是联系师生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何乐而不为呢?让反思成为一种智慧!成为我们进步的阶梯!
作文教学“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正所谓文无定法,教无定法,这也只是笔者对课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的一点摸索,一点探讨罢了。“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