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海派话剧《鹿鼎记》——商业化背后的思考

2011-12-29王馨婉

新闻世界 2011年2期

  【摘要】由上海著名青年导演何念执导、宁财神编剧的话剧《鹿鼎记》公映以来受到了业界与坊间人士的广泛关注,在观众群中获得了高度的评价。作为一部商业化喜剧作品,该剧以丰富的想象力、天马行空的艺术设计、蒙太奇式的变幻、光影虚实的把握、舞台时空的拓展赢得了喝彩,这些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上海话剧乃至中国话剧市场化过程中的发展探索和改革,但是商业化背后又隐藏着危机。本文拟从中国话剧发展的历史出发,分析这部剧中表现出的海派话剧新特点和新元素,并通过中西相关戏剧形态的比较探寻商业化背后的中国话剧发展。
  【关键词】解构 戏剧功能 音乐剧 市场化
  
  一、引言
  中国话剧的发展一直受到西方现代派戏剧的影响,从早期文明戏的盛衰,到五四的“新浪漫主义”,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探索剧的兴起,无不将西方戏剧的理论与手法一一尝遍。但是中国话剧的发展却并没有因此而循着西方戏剧的步伐,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小剧场戏剧以及新现实主义戏剧的兴起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话剧发展的传统根基和多元化。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融,市场化的浪潮席卷而来,“京派”和“海派”两大话剧的中心区也开始面临着危机与突围,北京人艺、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等国家剧院和一些民营剧社在话剧创作和商业演剧的道路上作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近年来海派话剧的创作革新和轰动演出引起了广泛关注,除了一些原创剧外,文学改编剧和商业话剧日渐红火,很多有名的话剧导演和演员也因此受到关注,市场化的运作取得了商业成功并产生了社会影响。
  从商演的成功我们不难看出海派话剧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商业元素的认知和灵活运用,但是其中反映的一些问题也是商业化之路中需要认清的,保持清醒的头脑是探索中国特色商业戏剧的关键因素。
  二、海派话剧《鹿鼎记》之解构
  1、内容的现代性
  这部由小说改编的话剧并没有因为原著的束缚而放弃对现代元素的应用,反而糅进了很多时代元素和精神,不仅如此,很多现代流行语的加入非常具有典型性,而且与剧情结合的十分紧密,比如天地会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上陈近南的一番发言,不仅具有时代感还有鲜明的个性化;康熙的那句“to be or not to be”让人忍俊不禁、“收复台湾”又深得人心。这些设计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易产生内心的交流与共鸣。
  2、技法的多元化
  (1)舞台设计。从可以活动的宫院墙、到擒拿鳌拜的武打场面;从海上战舰的两军对垒、到海底与鲨鱼大战;舞台设计的多元化使观众沉浸在感官享受的氛围中,活动的宫院墙将舞台瞬时划分成不同的空间,既节省了空间转换的布置,又赋予舞台以动感;武打场面则是运用黑衣人制造“假腿”,借助灯光的调节,让人目睹了整个搏斗过程,充满新意和戏剧效果;海上战舰的对垒让人颇有身临其境的感受,与鲨鱼的大战则充满了童趣,让人应接不暇。写实与非写实性的布景相结合,让整个舞台充满了灵动的色彩和想象的空间。
  (2)灯光渲染。灯光可以赋予舞台以生命力,产生音乐感,该剧中灯光的运用非常出色,特别是在鳌拜醉酒的那一段,通过灯光营造出一种幻觉,划分不同的心理空间,而在鳌拜砍柜子和陈近南阐述理想等片段中聚光灯的使用将人带离戏剧现场,进入到舞台时间外的心理时间,是一种隐性间离效果的运用,达到制造包袱娱乐大众的目的,并为舞台开拓了多个时空转换点。与鲨鱼大战片段的灯光给人以幻觉,有一种海水流动的感觉,暗涌中音乐的情愫。同时,灯光给了舞台以镜头语言,通过灯光的“特写”使得叙事更具层次与逻辑。
  (3)多种声音形式的点睛。剧中声音的运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不仅有契合每一幕的主题音乐,更别出心裁的给一些人物和片段增加了抒情和渲染性的语言和音效。在鳌拜第一次出场时,为人物配了一段狮吼,这不仅具有转换情境、开启新的叙事单元的效果,同时也介绍了人物的特征和性格情绪,为下面的傲慢作了铺垫,待人物理亏而逃,配以猫叫,前后呼应,设计精妙。康熙在剧中以说唱的形式表现处境,这种hip-hop风格的音乐节奏感强烈,配以机械舞和木偶戏的结合,将人物的心境表现得淋漓精致,表现性和抒情性的声音形式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一种新奇巧妙的情境。
  (4)蒙太奇运用。话剧给我们呈现的空间受到舞台的限制,但是通过舞台表演和设置,能给我们以电影的感官,在大战鳌少保的话剧片段中,导演对于蒙太奇的运用起到了画龙点睛、转换时空的作用。通过演员和道具的移动给观众呈现了房门内外的两条情节线:两个小太监的忐忑和房内的紧张局势,这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话剧的进程,通过他人视角对情节进行渲染,又构成一个统一的情节线,是对影视艺术的一种借鉴和很不错的尝试;而在宫门内众人各自寻人呼喊时,通过旋转式的宫门造型,又达到了蒙太奇的效果,同时呈现不同空间地点各人的状态,紧凑而又集中。
  (5)舞台调度。舞台的调度需要灯光、音乐、演员、道具等各方面的配合,以上的每一小点单独运作都达不到最终的效果,只有在所有部门完美配合的基础上,才会产生相应的情境和效果,该剧的舞台调度和配合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境界,比如在韦小宝打建宁一巴掌时,灯光的闪烁、音效的控制、演员的表演必须高度一致才能保证最终效果的不失真,而在剧中很多细节上各个部门的紧密配合不得不令人赞叹。
  其次,导演善于运用舞台调度达到间离的效果,没有方向感的天地会总舵主陈近南,从出宫时始终找不到 “西华门”,到带着指南针去神龙岛营救韦小宝还错走到了东瀛、北极和非洲,此间演员从台上到从侧台出至台下,向观众问路并招收天地会会员,表面上打断了观众沉浸的故事,让人们意识到了话剧的演出,但是却从深层次上使得观众更深入故事中,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得到愉悦。
  3、主题的淡化
  丁罗男在《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中》提到:“许多剧目”对传统和经典采用了一种戏谑、调侃和解构的态度。有时候他们对“情节”“故事”的重视,并不是真正回归到写实主义的传统,而是用带着滑稽意味的“情节组装”、“故事拼贴”展示一幅幅没有深度、没有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图画。
  虽然整个剧目是对原著的改编和解构,但是,该剧在内容的表达上还是有原著的内涵,并且也有自己不同的见解。在人物角色性格的设置上,韦小宝多了些义,建宁多了些情,陈近南多了些搞笑,康熙多了些英气。这是其他所谓的解构剧值得借鉴的地方,毕竟能在这类剧中还原原著精神的并不多,更别提在此基础上表达自己的见解了。
  尽管该剧并没有“用带着滑稽意味的‘情节组装’、‘故事拼贴’展示一幅幅没有深度、没有意义、只供观演双方娱乐的图画”,但是,在主题的表达上明显有淡化的痕迹。整场戏几乎充盈着搞笑,将宁氏幽默进行到底,“节奏因撑得过满让观众毫无喘息机会”,让人有一种纯娱乐的感觉,尽管结尾处把剧中想要表现的道理和内涵通过语言的形式说了出来,但是却无法掩盖主题单薄的事实,该剧深刻内涵的表达和搞笑手段的运用呈现出一种极端的形式,并没有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也是现在很多商业喜剧所面临的问题。
  4、本质的商业娱乐化
  虽然该剧是对著名文学作品的改编和呈现,但是无法否认他的商业娱乐化制作。紧跟社会热点,语言俏皮幽默,服装、布景华美而富有现代感,流行文化的模式使得话剧的表现更具生机活力,顺应了市场的需求,但是戏剧市场化机制的建立健全还有很大进步的空间。该剧中加入了热门的魔术元素和手语等表现元素,同时在语言对白、人物设计上也创造并添加了不少流行元素,例如“我上面可是有人的哦!”“我只想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皮条客”,陈近南以一个路痴的身份出现,“各位兄台,请问西华门怎么走”、“好疲惫,我好想流眼泪”,这些设计成为爆笑点,牵动着观众的笑神经,将娱乐进行到底。
  话剧的功能在市场化的今天开始被许多学者所思考,一部分话剧人理直气壮地举起了现代艺术精英的大旗,在迈向新世纪的进程中,把戏剧的娱乐功能发挥到极致。艺术具有娱乐消遣的功能,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如何在现代“文化工业”的大众消费文化下保持和坚守话剧的审美性,话剧版《鹿鼎记》给了我们借鉴与经验,同样还需要不断的反思。
  5、戏剧形态的兼容化
  话剧,不仅作为一种剧种,更应该当作一种新的戏剧形态。近年来,话剧这种戏剧形态逐渐与其他形态相融合,形成一种话剧歌舞化的趋势。而在该剧中杂糅了不同戏剧的元素,虽然很多剧种在元素和表达方式上具有相似和相通性,但是能够达到自然流畅为我所用的境界还在少数。《鹿鼎记》中既吸收了木偶剧的元素并且予以改良创新,康熙的木偶舞、黑衣人的设置皆是运用的典范;同时,从气势恢宏、华丽精美的道具和设计,中西音乐元素的结合、演员动作的精心设计和调度、以歌抒怀(建宁和小宝被神龙教主锁在笼子里)可以隐约窥见歌舞剧的影子,让人联想到百老汇的音乐喜剧。而在手法的多元化与创新上,该剧汲取了西方音乐剧中的娱乐化元素、中国传统戏曲元素和中国特色的周星驰式搞笑,使得最终呈现的戏剧形态兼收并蓄、一气呵成。话剧的改革发展需要大量吸收借鉴新的艺术形式,在不违背戏剧本质的基础上大胆的创新改造,进行理性思考,才能适应市场化的长期需求,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丁罗男:《二十世纪中国戏剧整体观》,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
  ②刘平:《新时期戏剧启示录》,中共党史出版社,2009
  ③韦明:《中国歌剧音乐剧散论》,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④李富威 主编:《新写实戏剧》,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⑤慕羽,《西方音乐剧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⑥袁联波,《新时期中国实验性话剧文体研究》,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
  ⑦田根胜,《近代戏剧的传承与开拓》,上海三联书店,2005
  ⑧陈珂,《戏剧形态发生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9
  (作者: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08级广电系编导3班学生)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