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采编人员应多研读新闻史

2011-12-29刘汉宏

新闻世界 2011年2期

  【摘要】倡导报社的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有助于完善采编人员的知识结构,拓宽他们的新闻理念,有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从而推动报社的发展。
  【关键词】采编人员 新闻史
  
  在世界新闻事业发展史中,虽然各国报业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做法不一,但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前人的不少办报经验仍值得当今报业人员借鉴、学习。因此笔者认为,报社总编(以下统称总编)应大兴研究新闻史之风,倡导并组织采编人员学习新闻史。总编除了要重视新闻史的研究外,还应成立新闻史研究小组,在报社形成一个学习、研究新闻史的良好氛围。
  一、为何要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
  (一)这是由报社的现状决定的
  报社的新闻采编人员中,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在报社所占的比例并不太高。笔者了解到的以下几组数据可以说明:
  1、1985年9月,江苏省记协和省新闻学会对全省新闻从业人员进行了一次普遍的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学新闻专业的占14.5%①。
  2、截至1995年11月,广西某行业报编辑、记者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仅占20%左右。
  3、截至2004年6月,广西某报领取新闻记者证的60个记者、编辑当中,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只有26人,占43.3%。
  4、截至2009年10月,广西某报100多个新闻从业人员中,新闻学专业毕业的只有31人,约占32%。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在多数报社,新闻学专业毕业的采编人员所占的比例并不太高。这些非新闻学专业的采编人员在校期间并没有受到过新闻史的教育,虽然他们当中可能会有一部分人在走上新闻工作岗位后对新闻史有过涉猎,但了解得并不一定很深。因此,总编倡导这些非新闻学专业的采编人员在工作之余研读新闻史或对他们进行新闻史的培训是有必要的。
  (二)即使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的编辑、记者,其新闻史的知识也有待补充
  虽然这部分采编人员在高校里学的是新闻专业,但在校学习的时间仅为2—4年,因科目众多他们无睱深入研究新闻史,况且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只满足于考试过关,并不深入钻研新闻史。即使是在学校里认真学习新闻史的,毕业出来工作几年后,原先所学的新闻史知识也忘得差不多。
  另外,他们在校接受的新闻史教育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一位采编人员的遭遇可以说明这个问题:他大学专科读的是新闻学专业,在学习《中国新闻史》时,老师没有教科书发给学生,只是拿着讲义在课堂上讲,学生在台下记笔记。期末考试过后他想温习却无教科书。参加新闻工作后,他又到另一所大学读新闻学本科,这所学校只有《当代中外新闻史》的教科书,同样没有发给学生《中国新闻史》这门课程的教科书。后来,他又参加新闻学研究生班的学习,这次终于有了《中国新闻传播史》的教科书,但却没有《外国新闻史》的教科书,对此他觉得很是遗撼。
  可见,就算是新闻学专业毕业的采编人员,其新闻史的知识也有待补充。
  二、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的意义
  (一)以史为鉴,学习以前报纸仍值得借鉴的做法,拓宽新闻理念,有利于推动报社的发展
  总编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在报社里大兴研究新闻史之风,对采编人员加强新闻史的培训,可以让采编人员深入到新闻史的学习当中,吸收前人值得借鉴的做法,以史为鉴。例如,广西某高校新闻学研究生班发给学生的《中国新闻传播史》教科书中,就有不少做法是以前报纸早已实行而现在的报纸仍在采用的。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设值班热线
  在广西南宁的平面媒体中,《当代生活报》是最先开设热线电话的。2000年该报经济专刊部一名女编辑向领导提出建议并获采纳。在专版开设一个面向读者的热线电话,以此来加强报社与读者之间的互动。2002年2月,该报成立了新闻热线组,由专职记者负责接热线,接到读者报料后,马上通知外勤记者去采访。该报在南宁市率先成立新闻热线组后不久,《南国早报》等媒体也相继跟进。目前,无论是南宁市的平面媒体、广播电视,还是全国其他城市的各种媒介,都设有新闻热线。
  其实,这种做法和形式,与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出的“要安排专人24小时接听值班电话,把从读者中传来的声音随时通知相关人员”相类似的②。
  2、大力开展广告业务、加强报纸发行
  这是史量才办《申报》在企业化方面采取的措施③。
  3.实行企业化经营
  例如民国时期的《新闻报》为了迈向现代企业化报业,突出赢利目的,摸索出一条加快资金周转的生财之道,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从而能够和《申报》并驾齐驱。这些以前的报纸在经营管理和新闻业务改革方面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④
  此外,以前报纸的不少做法,到目前为止仍是值得当代平面媒体学习。例如谭嗣同“报纸要求新”、“报纸要代民立言”的办报思想、梁启超“报事确而速”的办报标准、邹韬奋的“报刊要成为读者的‘好朋友’,真诚地为读者服务”和“办报刊要有创造精神,造成报刊的个性或特色”及“重视经营管理和社会信用,处理好商业性新闻和广告的关系”等办报思想。这些办报思想和新闻理念,都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
  (二)完善采编人员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培养专家型人才
  如前所说,现今报社里新闻学专业毕业的人员比例并不太高,如果总编倡导他们研读新闻史或对他们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培训,可使他们增加对新闻史的了解。而对他们进行新闻史的培训,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对于新闻专业的人员再次接受新闻史的教育,可以让他们巩固以前所学的知识,并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在报社里,总有一部分采编人员需要充实这方面的知识,总编对他们进行新闻史培训,会让他们从中受益,有利于他们成为专家型人才。
  三、如何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
  (一)大兴研究新闻史之风,总编应身体力行、亲自授课
  总编首先要重视新闻史的学习和研究,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世界新闻史》《外国新闻史》《中国新闻事业通史》《中国近代报刊史》《新闻界人物》等新闻史著作。之后再抽出时间亲自为采编人员授课。或者利用开会时间进行简短灌输,要在报社里面兴起一股研究新闻史的良好风气。
  (二)邀请新闻界名家、高校名师不定期进行新闻史讲座
  总编还可邀请新闻界名流、高校名师来报社为采编人员进行新闻史讲座,这对开阔采编人员的视野、拓宽他们的新闻理念大有益处。
  (三)成立新闻史研究小组
  要想让报社兴起的研究新闻史之风常在,最好的办法就是成立新闻史研究小组,由专人负责。既可以由社长、总编兼任,也可是由副总负责。研究小组订购高校研究生、博士生所学的新闻史教科书给每位采编人员工作之余研读。要求每个采编人员都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提交一篇学习报告或研究论文,报社可根据他们的论文质量给予工分补助,或进行论文评比,给予奖励,也可举办演讲比赛。
  四、研读新闻史应避免的误区
  “新闻史”这个概念很广,包含中国新闻史、外国新闻史,古代新闻史、近代新闻史、现代新闻史、当代新闻史。总编在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时应有所侧重或者说要避免走进一些误区。例如,倡导采编人员钻研中国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唐代的“开元杂报”、宋代的“邸报”等对当代报社发展就不太有意义。又如,不应只倡导研读本国的新闻史,而不倡导研读西方国家的新闻史。
  英国作为现代报业的发源地,其所显现的业态和趋势,值得中国报业从业者深思。总编倡导采编人员研读了解英国报业的历史、报业的经营管理、广告策划、市场营销,以及如何在资本组合、市场定位、发行策略和广告策略等方面进行变革,这对推动报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又如,德国是当今出版大国之一,其科技期刊的出版已实现高度现代化,并在经营管理方面有值得借鉴之处。那么,德国是如何发展成为当今出版大国的?这都有必要了解。而美国报社的实际运作、报纸发行促销方式、报纸资源的深度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办报历史,也值得研究。而对东南亚华人报刊或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史也应有所涉及。
  总之,总编倡导采编人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方向、研究的课题最好与当前的办报活动相结合,重点是研究当前报社遇到的难题及如何解决?以及如何让报纸实现盈利?如何让报社的利润扩大化?如果属于亏损的报社,那么怎样做才能扭亏为盈?如何处理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两者之间的关系?等等。最好要拿出具体可行的方案。若能与当前工作结合起来,将会更好地促进报社的发展。
  如果每家报社的总编都重视对新闻史的研究、都倡导采编人员研读新闻史,并对采编人员进行新闻史培训,那么不但可以提高采编人员的新闻素质,而且也可以促进报社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这一举三得的好事,何乐而不为?
  
  参考文献
  ①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②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42
  ③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2
  ④方汉奇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73
  (作者单位:广西日报传媒集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