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特效应下自杀事件的报道

2011-12-29褚沙舟

新闻世界 2011年2期

  【摘要】从2010年1月23日开始至7月20日,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楼事件是接连发生的,这种由一起自杀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的复制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维特效应”。在这个大众传媒高度发达,人们生存压力巨大的当今社会,考虑到媒体报道的放大和凸显作用,要求媒体对自杀事件的报道必须持谨慎态度,不能一味追求轰动效应,忽略媒体自身的职责。
  【关键词】维特效应 自杀事件报道 富士康
  
  2010年1月23日,19岁的员工马向前在富士康南华培训处的宿舍死亡,调查后结论为“高坠致死”;2010年3月11日9时30分,富士康龙华基地一名20多岁的男性员工在生活区C2宿舍楼5楼坠亡……至2010年7月20日早上6点,又一名18岁的富士康员工从集体宿舍坠楼身亡。一系列的跳楼行为令人触目惊心,其中有很多起跳楼事件是接连发生的。当然这种现象并不只体现在该事件之中,比如之前的韩国女星崔真实自杀事件、广州海珠大桥的跳桥案以及韩国男星朴龙河自杀事件等等,在这些事件发生之后均引起大量的效仿者,心理学上把这种由一起自杀事件所引起的在短时间内的重复现象称之为“维特效应”。1774年德国文豪歌德发表他的著名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讲述一个青年因失恋而饮弹自尽的故事。小说发表后,造成极大的轰动,同时也引发了读者争相模仿主人公自杀的事件,以致该书在许多国家被禁止出版。从最初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再到当今社会高度发达的大众传媒对自杀事件的报道,虽然媒体的参与并没有直接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但太过频繁、细致的报道,无疑会给相同处境的脆弱群体以强烈的心理暗示。
  一、维特效应与富士康“连跳”事件报道
  美国心理学家菲利普斯针对《少年维特之烦恼》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并提出了自杀模仿现象,即维特效应。他发现自杀事件报道所覆盖的地区的自杀率在短时间内会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处于相同境地的或是内心痛苦的人们在看到别人的自杀行为之后,会产生强烈的心理暗示,并有可能导致其进行效仿。“摹仿是人从幼时起就具有的自然本性,人比低级动物优越的原因之一就在于人是世界上最善于摹仿的存在物,而且人首先就是通过摹仿而学习。”①
  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对富士康“跳楼”事件都有连篇累牍的报道,前者以深度见长,后者则以传播的时效性与广泛性为优。首先看纸质媒体(这里选取几份报纸为代表),关于富士康“跳楼”事件,各大报纸都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报道,并给予大量的评论。《南方周末》于5月13日在其头版刊登了题为《富士康“八连跳”自杀之谜》的调查性报道,记者潜入富士康针对之前的死者以及工作环境进行了调查,其中对卢新生前的精神状态和生活环境有详细的记录:“放弃了最喜欢的公共职业:支持西部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