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片中植入式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2011-12-29张爱娣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电影自诞生以来就承载着文化传播的功能,而由于世界文化不断交流与融合,美国大片进入中国,带来了美国文化,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不仅赚取了中国老百姓的钱,同时包含其中的文化因素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国受众进行着美国文化植入。本文将运用消费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对美国电影及植入式广告进行分析,以明晰其背后的运作原理和实现机制。
【关键词】美国大片 植入式广告 跨文化传播
自1994年首部分账大片《亡命天涯》引进中国开始,美国的惊险与浪漫大片就不断占据着国内影院的最佳票房宝座①。高票房收入不仅为影片投资方赚得盆满钵盈,并且大片中的植入式广告也为广告主赢得了更加广泛的市场。除了经济方面的巨大收益,美国大片也进行着潜移默化的美国文化模式的植入。美国大片以及其中的植入式广告在让中国老百姓心甘情愿地掏钱观看的同时又是怎样进行文化传播的?笔者先对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的运作模式进行介绍说明,并用消费文化、跨文化传播理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为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一、“软实力”营销:美国大片文化的广告植入
大片是好莱坞在20世纪70年代后形成的一种新的商业策略,是在美国批量生产大制片厂时代结束后,由原来注重影片的产量转为注重单部影片的市场利润,市场上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被少数影片占有。而植入式广告与电影的联姻似乎是天作之合,二者各取其利。植入式广告的出现得益于媒介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植入式广告又称为软广告,因为广告被植入到电影的情节、台词或者道具中,对观众产生潜在影响,较难被察觉。这就是采用的心理学上的“阈下知觉”理论,当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播放时,没有超出观众对广告感知的阈限值,公众是很难察觉的。
美国大片在世界各地的风行,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即“美国大片文化”。当然这种文化是大众的消费文化,其最终目的是追逐利益。自《亡命天涯》引进入中国开始,美国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上创造了不凡的票房收入,如《泰坦尼克号》,《阿凡达》更是取得了4亿元的票房收入,这些大片的引进在中国不仅刺激了国内电影脆弱的神经,同时也使得观看电影成为一种时尚、一种生活主张。据统计,进口大片占据全年票房总额的50%左右,大量的票房却要分账给国外的制片方。②为保护民族文化,扶持国产电影的发展,我国对电影、书籍等进口采取了不少措施,以此抵御美国文化的侵蚀,但是在全球化过程中,引进大片并接受其带来的西方文化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更是被国际条约所裹挟着进入这场由发达国家制定规则的游戏之中。这些大片的引进与播放,一方面刺激了渐趋衰落的中国电影市场,使原来“门可罗雀”的中国电影院开始热闹起来,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电影创作理念和市场营销策略;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软实力”的渗入,国外大片、尤其是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攻城略地的同时,也逐渐培养了国人一种文化观念,改变着人们的认知和生活方式。
二、植入式广告是数字时代广告的生存形态和文化营销的有效手段
最早的电影植入式广告出现在1929年的卡通片《大力水手》中,其后的电影如《阿甘正传》、《E.T》、《变形金刚》、《穿普拉达的恶魔》等中都不乏出现成功的植入式广告。可以说这些植入式广告不仅取得了商业的成功,同时在艺术上也与电影融为一体,显示出的电影广告植入的新颖独特的创意,另一方面对于广告商来说,借助电影的高收视或者高票房也提高了企业或品牌的知名度、联想度、忠诚度与好感度。
美国大片中的的植入式广告是其文化营销的主要手段。很多广告批评人认为广告是生产商企图来为他们的产品营造出足够的消费市场的一种主要武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广告于是在人们中间制造出一种虚假的需求。而从世界各国广告史来看,广告自诞生以来就与符号意义有着必然的联系,广告就会把一些过于直白的信息加以合并加工,然后再提供给消费者。苏特·杰哈利认为应该把消费看成一种社会文化模式的一部分,从商品中呈现的某些文化成分,让文化得以延续和稳定发展。由此可见电影中的广告不仅是为了促销商品,更是为了传递与营销美国文化。
举例来说,美国著名导演马克尔·贝在电影《变形金刚》中,成功地植入了购物网站Ebay。男主角山姆在Ebay上拍卖过祖父的古董眼镜,而汽车人和南霸天也都是通过这条线索找到山姆时,山姆吃惊问:“你们怎么找到我的?”擎天柱用电子混合男低音回答:“Ebay!”从表面上看,这个植入式广告的目的是向观众推销美国最大的C2C购物网站——Ebay网站,但是从其深层次上看,实质上是在传递一种美国的价值观念、生活模式甚至是思考方式、心理象征符号等。
三、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的跨文化传播
这些美国大片中的植入式广告植入得相当巧妙,广告的效果已经达到了,其跨文化传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影片中不仅传递着美国商品的广告信息,还传播者着美国的文化理念。
首先是消费文化理念。美国大片及其植入式广告中无一不充满着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电影本身的消费,可以说是一种“景象”的消费③。美国大片采用高科技创造炫目的特技效果,电影由叙事向景观转变,更加注重“景象”的塑造,将人物、服装、场景、画面通过拍摄、特技制造出具有冲击力的视觉奇观。电影已经发展为最能满足消费者感官享受的“景象”文化,能够最有效凝聚消费者注意力,这是电影植入广告的“先天优势”。
其次是植入式广告的精神消费导致对广告产品的实际消费。植入式广告在电影中不仅传递着美国产品或品牌的信息,还传输着美国的消费文化观念。电影中的植入式广告向人们传递的文化讯息是通过一种“仪式”④的方式进行的,电影用整个影片故事、强大的明星阵容、豪华的视觉盛宴,完美地向观众树立着这种“仪式”的范例。人们享受着电影,消费着其中编制的广告符号和影视符号,也消费了符号包含的社会意义。这种精神消费所产生的影响改变着消费者的态度和思想,最后可能转化为消费行为,成为广告商所期望的现实商品的“消费者”。
第三是美国大片文化及其植入式广告通常涉及到文化霸权、文化入侵等软文化传播的论题。电影无疑是横跨传播系统的文化传播,是一种以视听觉为主的符号传播系统,作为符号,它必定会一部分为人们所共享,而且可以迅速协调人际间彼此的期望值及行动,因此符号聚合了类型不同与重要性不等的事物、目标及影响范围各异的互动性行为。彼得·卢德思曾在他的《视像的霸权》⑤中提出这样的观点,他认为“公众视像”与“默认性知识”间是相关联的,“默认性知识”是指大家由于心照不宣地知道了解一些知识,因而可以不必点明在任何情景中直接运用,它们被认为是理所当然并且是不言自明的。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片容易被人接受的缘故,很显然好莱坞总是乐于用明星,这些明星全球共知;好莱坞也热衷于拍热门电影的续集,这些电影全球票房不菲,大家对这些已经有了“默认性知识”。同样中国的观众长期观看接受也会对美国的文化很了解,最后就成了一种“默认性知识”,对影片中的场景或情节有意识地模仿,比如前面所说的,有的中国的年轻人看了《变形金刚》也会上Ebay网购物,在这里就实现了植入式广告的效果。
四、美国大片以及植入式广告对国产电影跨文化传播的启示
中国电影自1905年诞生以来,经历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传统到现代的技术变革进程⑥。从题材和内容的角度,可以将中国电影分为三个阶段:抗日救亡深刻揭示旧社会黑暗和本质;反映改革实践、针砭社会时弊以及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新民俗片、贺岁片、武侠片等等新样式电影。近几年来,中国有30多部影片在40多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如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其作品《黄土地》、《红高粱》等成功地将中国电影推向了国际电影舞台。此外中国的电影植入式广告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如《天下无贼》、《疯狂的赛车》、《非诚勿扰》等等商业片,这类电影的植入式广告收入可谓不菲,如《非诚勿扰》其植入式广告收入就高达2500万元左右,创下了中国电影史上单部电影广告植入纪录。其中植入的广告包括了海南航空公司、威士忌酒、招商银行信用卡、摩托罗拉手机⑦等等,然而很多人对片中植入大量的广告褒贬不一,其广告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那么中国的电影以及植入式广告应当怎样进行跨文传播呢?很多学者对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跨文化传播问题进行了探讨,其中确实有很多好的建议可供中国电影的跨文化发展提供借鉴,比如邵培仁教授认为利用跨文化传播的“双重编码”策略,使国际化与本土化相契合;二是利用传播中的“把关人”与“涵化分析”,让西方人进入东方情境⑧。笔者认为植入式广告可以结合这两点,发挥自身的优点,达到跨文化传播的作用。商品及其流通的国际化,商品及品牌已经完全符号化。所以中国电影的植入式广告可以借此传递中国人的生活消费观、人生价值观等等。对于中国的植入式广告跨文化传播而言,首先要契合影片的目标受众,如果针对的是外国观众,那么植入式广告应该仔细分析该电影的的受众,然后选择适当的产品和品牌信息,植入电影中,向外传递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念。
参考文献
①吴予敏:《传播文化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②http://ent.sina.com.cn/x/2009
-01-07/13292332053.shtml
③向娟,《植入式广告的消费主义文化分析》[J].《东南传播》,2009(9)
④[美]苏特·杰哈利:《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⑤[德]彼得·卢德思:《视像的霸权》[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9
⑥李少白:《中国电影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