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博——实现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助推器”

2011-12-29周馨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微博的出现不仅仅是传播手段的变革,它同样也是实现民众话语权的“助推器”。因为民众话语权的实现要考量到民众自身的话语权实践热情、国家的包容力以及渠道的表达力度和畅通程度,而微博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恰好满足这三个方面的要求,所以民众网络话语权的实现将会借此获得新的助推力。
  【关键词】微博 话语权 话语实践
  
  网络的互动性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传递方式,给予民众更为自由的发表言论的机会,在多种声音的交汇中,“话语权”格局被更改,传统的“话语权垄断逐步消失”。①而twitter出现后,微博风潮随之而起,使话语的平权化理念植入人心,人人都可以借微博的力量发表言论,随时、随地且不受任何限制。“就像在twitter的发明者杰克·多尔西斯眼里,‘twitter的氛围感更强,你基本上是在一堵墙上涂写,如果谁想看,就可以看到。’”②这种形式上民主恰恰是话语权实现的助推器,再配合着国家的包容力和民众的话语权实践热情,微博将成为民众网络话语权实现的关键节点。
  一、微博形式的自动力
  彭兰教授指出微博发展的动力之一就是微博形式的自动力。③微博不是博客的缩小版,它是形式上新的突破和解放。在考察话语权的实现过程中,形式带来的深刻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首先微博的字数是“微”的核心。140个字符的限制降低了发言的阻力,任何人都不必顾忌言论的逻辑性、合理性和价值,可以用最简单的话语尽情的表达,日常化成为微博交流的主基调。其次,微博“允许人们通过它实现跨Web、IM(QQ,MSN,Gtalk)、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沟通。换言之,一部手机在手就可以随时跨越不同网络进行交流,让想说点什么的人,可以畅所欲言。”④因而,技术的推动力将微博变成任何人随时随地发表意见的媒介形式,正是这种技术的平民化特征,让参与网络言论成为可能,微博的出现激起了民众的参与热情。
  博客兴起时也曾引发民众表达的热情,但这种表达仅限于跟帖,是就“言”而“论”,因为“博客上的形象仍然是化妆后的表演,博客创作需要考虑完整的逻辑,这样大的工作量对于博客作者成为很重的负担。”⑤相反,微博这种新兴的媒介传播形式再也不是权威和专家的讲坛,而是广大民众的“茶馆”。有了与特权平等的交流空间,也就意味着民众将有可能重新夺回失去的话语权。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培爱就指出,微博大大降低了一般民众的表达门槛,随着微博的流行,话语权分流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原本单纯的信息受众摇身一变就成了传播者。⑥
  微博技术的发展对于人类传播活动的影响无疑是革命性的,但是技术并非起决定作用,话语权的实现并非是简单的话语平台建立就可以解决的,“还取决于传播制度、传播控制者、传播使用者、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等众多变量的组合情况。”⑦
  二、国家的包容力
  微博时代的来临,为网络化民主言论的形成提供新的土壤。政府以何种态度面对新兴的言论表达渠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网络话语权的实现程度。因为任何的传播活动都在国家的控制力范围内,如果某些言论超出一定范围,势必会对国家、人民的生活带来危害,所以国家和政府网络对话语权的拿捏,完全可以通过对微博这种传播形式的态度中体现出来。
  微博的形式是借由twitter拷贝而来,我国政府目前对微博给予了很宽松的政策。例如两会期间,微博就成为部分委员代表晒提案、表见解的平台。⑧实际上,微博本身的特性并非完美无缺,因为其缺乏有效的把关人控制,信息的传递往往不加验证,流言蜚语漫天飞,配合着微博的特性——信息同步更新,信息的流传速度呈几何级增长,一旦有危害国家的虚假信息传播,造成的后果是不可预计的。基于安全的考虑,政府应该采取某些措施对微博加以管制,然而国家和政府却没有遏制其发展。这是因为政府一方面希望微博这种新形式可以成为民意表达的平台,期冀民众在发牢骚、闲聊的过程中也能提出对国家、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另一方面,也希望微博的日常化交流能拉近政府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成为更为重要的对话渠道。而这种包容力的连带效应就是进一步激发了民众的表达欲望,就这样在不知不觉的意见交流中,网络话语权逐步由政府向民众倾斜。
  进一步说,权利由政府“下放”到民众,不仅意味着意见表达的自由度提高,同时也意味是民众地位的提升。按照福柯分析,影响、控制“话语”运动的最根本的因素是权力。“话语”与“权力”是不可分的,真正的权力是通过“话语”来实现的。⑨
  三、民众的话语实践热情
  民众的参与热情是话语权实现的基础。微博的出现,激发了民众网络的表达热情。
  使用与满足理论认为:受众有选择的使用传播工具,是为了满足其自身的某种需求。微博便捷性、简易性打破了传统表达的瓶颈,信息的自取性排除了一切冗余的信息,平台的开放性让网络畅游变得毫无障碍。总的来说,微博满足了网民的公共信息获取、自我记录与表达、自我形象塑造、接近名人⑩等多种需求,这是以往的传播工具所不具备的,也是微博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微博上的闲言碎语很容易让网民产生对微博的依赖,增加微博的粘滞性,继而时刻将自己的情感、言论毫无保留地表达出来。表达由喜爱变为习惯,延续了网民的表达热情。
  总而言之,微博的出现对于网络话语权的实现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契机,不论从技术的角度还是从制度的约束来看,微博正在积极吸纳更多的民众参与其中,在某种程度上,微博正在将话语权重新释放到民众的手中。
  
  参考文献
  ①刘正荣,《“人人即媒体”与大众传播要素的质变》[J].《国际新闻界》,2007(4)
  ②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中国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0
  ③⑩赵金、罗会祥、刘兴亮、彭兰,《微博预测》[J].《青年记者》,2009(11)
  ④赵战花、来向武,《微博客对新闻信息传播的影响探析——基于Twitter.com》[J].《理论导刊》,2010(4)
  ⑤贾云峰,《微博的兴起与科技时代的媒介创新》[J].《中国传媒科技》,2009(12)
  ⑥《微博开启民意表达新方式》[J].《新闻记者》,2011(1)
  ⑦刘学义:《话语权转移——转型时期媒体言论话语权实践的社会路径分析》[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199
  ⑧陈彬,《微博闪亮登上“两会”舞台》[N].《科技日报》,2011-03-140(10)
  ⑨王治柯:《福柯》[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182
  (作者:河海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传播学研究生)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