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手机微博传播伦理失范现象及规避

2011-12-29陈小雯邓开发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到2011年,微博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最给力的新媒体之一。微博传播所引发的伦理讨论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所关心。笔者以手机微博直播“捉奸门”事件为例,分析其道德失范的原因,并从传播活动中的两大影响要素“人”和“环境”出发,对解决手机微博传播伦理失范现象提出见解。
  【关键词】微博 道德 伦理 手机微博 捉奸门
  
  一、“捉奸门”事件回放
  妻子赵庭景美将老公和“小三”捉奸在床,让人匪夷所思的是,她第一时间选择把此事发在自己的微博上,并持续“直播”她与老公以及“小三”之间的交锋,而且在网上留下的姓名都是真实的。她老公并不示弱,也在自己的微博上“淡定”予以回应。事件通过新媒体平台——微博极速传播,广大微友对事件予以关注、转发、评论。事发后,好事网友对事件中“小三”展开人肉搜索,将本次事件三位人物生活真实暴露于众。
  二、对“捉奸门”事件的伦理分析
  笔者在此借鉴拉斯韦尔的5W模式,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层面,对“捉奸门”事件进行分析。
  (一)传播主体
  赵庭景美,职业油画家,1996年开始自学油画,2000年后潜心艺术学习与创作,认为艺术是一生的职业和追求。陈青蓝,铅笔经济研究社发起人、理事。曾在多家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发表经济学和财经评论。
  1、“精英式”人物所表现出的道德矛盾。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学习艺术、向往自由的赵庭景美,并未受到中国传统“家丑不可外扬”思想的约束,艺术家不羁和叛逆的内心促使她选择用微博向世人展示一切。此外,“捉奸门”事件中的主人公都属于知识分子中的“精英式”人物,其中丈夫和其本人甚至拥有高等学府清华、北大的教育背景,但他们并不能免俗。丈夫“北京陈青蓝”在微博中回应该事件时声称和妻子“已闹离婚一年”,可见“捉奸门”事件中的主人公家庭关系并不和谐。但一个将“法治”作为理念的铅笔经济研究社理事,难道不知道在婚姻存续期间法律明文禁止非法同居吗?①这不得不令我们质疑“北京陈青蓝”的道德。
  2、国人隐私观念的缺失导致个人生活公开化。“捉奸门”事件的三位主人公都是中国人,无海外留学背景。中国人有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尤其是在对待隐私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