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辟谣的作用机制初探
2011-12-29金秋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的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和平台,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关键字】新浪微博 辟谣 作用机制
一、微博辟谣
辟谣,《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解释为:说明真相,驳斥谣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与普及,网络社会逐渐成型,由于网络传播的高速化、开放性、互动性、隐蔽性等特征,网络谣言得以疯狂传播。国际电信联盟最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这也意味着全球约三分之一的人口可能或正在接触网络谣言。形成网络辟谣机制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2010年是中国微博元年,作为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及获取平台,微博以其便捷易用、实时和动感、话语权下放等特质,成为网络信息的一大集散地,也成为网络谣言滋生与传播的温床。新浪微博作为国内用户数最多的微博产品方兴未艾。同时,微博谣言也闻风而动,在“关注”、“转发”之间肆意蔓延。颇为出名的有“金庸被去世”、“日本鸟山明、岸本齐史等著名漫画家震后失踪”等,给谣言对象及公众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2010年11月24日,新浪微博官方发布不实信息举报页面“辟谣曝光区”,举报内容包括虚假信息、不准确信息,以及商家利用有奖活动骗取粉丝和转发、被网友举报的信息。截至2011年5月13日,新浪辟谣曝光区共曝光67条虚假、失实信息,其中包括引起网络舆论热议的“福岛核电站50勇士中5人死亡”、 “金庸12月6日晚去世”等。
同样,在2011年3月16日的全国性抢购食盐事件中,以账号名为“谣言粉碎机”、“新浪辟谣”为首的新浪微博客迅速形成了对抢盐的理性质疑声,网民自发性、开放性的言论,促进了谣言的瞬间粉碎。
至此,新浪微博对于谣言的监管形成自动监视系统、信息曝光区、举报体系、自动纠错体系四大手段。初步形成较为有效的辟谣、纠错机制,为信息的保真和还原、公民知情权、荣誉权、隐私权的维护以及网络媒体公信力的建立、社会稳定提供支持。
本文以新浪微博为探讨对象,试从传播学、社会心理学等角度探究微博辟谣机制产生和存在的动因,找出其中的规律性因素。
二、微博辟谣的作用原理
1、微博辟谣机制产生的社会基础
早在194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奥尔波特和L.波斯特曼就对谣言做了如下解释:即一种人与人之间,口耳相传,但缺乏可靠证据支持的陈述或信念。从传播学角度看,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由于谣言强大的传播速度、广度以及明显的主观臆断,它对于真相的传播以及人们获知真相的机会和权力存在着巨大挑战。于是,辟谣成为一种事后补救的必要措施。微博辟谣机制是网络社会实现自我净化,得以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微博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在微博这种内容服务系统中获取信息、表达情感、构建关系,然而人们的知识素养毕竟良莠不齐,面对虚假信息,知识水平高者自行将其屏蔽,知识水平低者则不辨真伪予以传播,微博谣言的传播在潜移默化中将会扩大原本就存在的知识鸿沟。微博辟谣正是弥补知沟扩大的一剂良药。
此外,微博作为互联网的一大新成员,只有做好自我约束机制,良性地自我把关与审核,才能更好地面对传统体系的挑战。这也是微博辟谣机制的一大责任和使命。
2、微博的结构特性为辟谣提供了物理支持
微博之精髓在于其微——140个字符的限制,赋予其快捷实时的传播方式、草根化的原创平台、无限时空的信息流量。微博单向跟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