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及实现路径

2011-12-29陈峰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信息时代,人们不仅需要新闻,更需要从纷繁复杂的新闻中获得解析阐释、观点见解、行为指导。于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观点信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自然也受到媒体的重视。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开始,都市报纷纷确立了大力发展新闻评论的改革思路。尤其是进入21世纪后,更是将开设新闻评论专版确定为一项革新策略,新闻评论表现出越来越强的干预生活、监督社会、整合资源的力量,也因此成为衡量报纸品位的重要标尺之一。
  【关键词】都市报 新闻评论 本地化
  
  “新闻评论,是媒体编辑部或作者对最新发生的有价值的新闻事件和有普遍意义的紧迫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有着鲜明针对性和引导性的一种新闻文体,是现代新闻传播工具经常采用的社论、评论、评论员文章、短评、编者按、专栏评论和述评等的总称,属于论说文的范畴。”新闻评论不可能孤立存在,它源于新闻事实,是在对新闻事实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知。
  一、新闻评论本地化的现实困境
  本地化不仅是个空间概念,它还是个心理概念、生活概念。所谓新闻评论的本地化,就是以本地受众需求为出发点,以本地受众关注度高的本地新闻事件或现象为切入点,将本地新闻与相关评论捆绑发送,通过及时、深入的分析解读,对社会现象做出理性分析和评价,在此基础上影响和引导受众,为受众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服务。但大多数地市都市报新闻评论本地化操作都面临困境,难以凸显个性特色让读者满意。具体表现为:
  1、“被配发”评论越来越多
  随着地市都市报区域影响力和市场效应的攀升,主管部门、有关领导的“关照”越来越多,地市都市报承担的宣传任务也越来越繁重,常常被要求为配合当地某一项重要工作、会议、领导讲话等发表评论。这种评论在传递政策意图、指导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往往受到主题所限,只能侧重于讲意义、提要求,容易成为相关报告、材料的翻版,“必须”、“一定”贯穿全文,给人以板着面孔训人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阅读疲劳,甚至产生戒备、对抗、敬而远之的心理。
  2、批评性评论“剑走偏锋”
  舆论监督、针砭时弊是新闻评论的一项重要功能,针对问题提出建设性的解决办法,对读者一时还看不出有什么问题的现象进行预警和批评,也是新闻评论的职责所在。但正如搜狐星空主编赵牧在一篇题为《天边的大事与身边的恶》的文章中所说——“身边的恶虽‘小’,制止却难;天边的事虽大,表达义愤却很容易,也没有人身危险”。由于地缘背景下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及经济利益的纠缠,大多数地市都市报为了避免矛盾甚至官司,对本地舆论监督性的报道较少涉及,并主动将对本地新闻的批评性评论设为禁区,取而代之的是“剑走偏锋”、“指桑骂槐”,即对外地新闻事件展开尖锐的、影射性的批评。
  3、评论选题琐碎非典型
  目前,大多数地市都市报都开设了评论专版,高密度、大容量刊载新闻评论。但是在一些地市,尤其是二三线城市,并非每天都会产生足够多的值得评论的重要话题,即使出现了值得一评的热点难点话题,报社也往往出于对本地舆论环境的保守理解,明哲保身地选择了谨慎或回避的态度,这直接导致地市都市报的本地新闻评论选题琐碎陈旧、细小无聊,不具典型性,贴近和影响本地受众更是无从谈起。
  4、媒体评论素养有待提高
  随着新闻评论的迅猛发展,地市都市报评论人才瓶颈凸显。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在地市都市报,相当多的评论编辑尚不具有充分的主导议题、引导作者的能力,难以担当议程设置者、策划者及公众意见选择者的角色。许多评论员也缺乏积累和思考,满足于泛泛而谈,难有独特视角、独到见解。编辑和评论员集体浮躁导致媒体评论素养的缺失,造成地市都市报新闻评论形态简单化,文风八股化、说理肤浅化。
  二、新闻评论本地化实现路径
  地市都市报受众群基本定位于中心城市及周边地区不同层次的市民,受众的地域性决定了必须重视本地新闻资源。一张地市都市报如果没有地域特色,就失去了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本地化的新闻评论,功效和独家新闻的功效是一样的。因此,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的现实困境,是地市都市报的必然选择。而突破的关键即在于发挥好地缘和主流优势,深入挖掘自身潜力,开发出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评论产品。
  1、解放思想,拓宽评论领域
  随着国家政治生活的日益公开和透明,新闻评论作为媒介的意见传播活动,社会功能大大丰富,由教导、监督转向社会沟通、协调、阐释。
  首先,加大本地时政新闻评论的探索力度,将评论话题拓展到时政领域既是读者的需求,也是地市都市报自身发展的需要。
  其次,完善本地舆论监督型评论操作手法,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新闻评论引导和影响舆论的功能日益突出,对于舒缓和化解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引领受众在纷繁复杂的多元世界中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三,加大经济实用型评论等品种开发力度。GDP、CPI、股市、住房、医疗、教育,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自己的财富和与财富相关的种种问题。开发经济实用型评论品种,及时解读本地各种财经新闻,普及经济学常识,帮助市民理性地参与经济生活,是当下地市都市报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局的一个方向。
  2、创新机制,提高媒体评论素养
  突破新闻评论本地化困境,地市都市报自身提高评论素养是关键的一环。
  首先,优化创作队伍。《嘉兴日报》和《羊城晚报》的一些做法值得借鉴。《嘉兴日报》尝试报道与评论融合,引入“评论记者”工作机制的做法,它打通了报道与评论的关节,改变评论员不亲临现场只是基于报道进行评论的不足。让评论员走出去,取得第一手资料,而不是闭门造车。同时,对报社以外的评论作者,应积极寻求“精英”和“草根”的平衡。
  其次,优化呈现形式。既要有专栏评论,也要有新闻述评。既要有专家评论,也要有百姓话语。地市都市报要开设受众广泛参与的评论栏目为载体,使受众有机会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或自己经历的事,或自己接触的事进行评论,发表意见。这对于提高公民的参与意识是大有好处的。
  第三,构建多元包容的言论空间。地市都市报还要开发多层次的发言空间,积极引导并给那些有见地有思想的评论提供发表平台,让冲突的观点在这个平台上产生交锋和激荡,从而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参与。
  第四,改进文风。新闻评论的目的是影响和引导大众的看法,引导舆论朝着评论者期望的方向发展。因此,群众性是新闻评论生存、发展不可忽略的特性。地市都市报的新闻评论,语言上要满足大众口味,必须在人文关怀上求突破,在问题的剖析中彰显情感力量。“评”得精彩,才能赢得共鸣。
  
  (作者单位:皖江晚报社)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