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析新闻报道的误区及品质提升策略

2011-12-29白婷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从整体上审视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二者存在相似的报道误区。本文通过对这些报道误区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提升报道品质。
  【关键词】社会新闻民生新闻 报道误区 解决策略
  
  上世纪八十年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社会新闻”一词在我国出现。到了九十年代初期,都市报崛起使社会新闻达到了发展的顶峰,被认为是民生新闻的雏形。当时的中国社会出现了诸如下岗率飙升、物价飞速上涨等一系列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社会矛盾空前复杂。政府、人民和媒体不约而同将关注焦点转至民生问题,“以人为本”的民生新闻有了生存的广阔空间。
  随着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报道量的日益增大,保证质量难上加难。一方面,很多媒体对新闻的党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三贴近”原则认识模糊,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忽略社会效益和社会责任,把经济利益放在第一位,加之部分新闻工作者自身素质和业务素质不足,对新闻价值判断容易出现偏差;另一方面,由于媒体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来规避和防范不良新闻报道的出现,加上广大受众对不良新闻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整个社会监督力度不够。从整体上审视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的相关报道,不难发现二者都存在一些误区,并且高度相似。
  为了保证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数量和质量同步提升,本文将对二者的报道误区进行深入分析,并且试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误区一:新闻报道失实现象严重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媒体取得社会公信力的源泉,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当然也不例外。但是,现如今有很多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不惜炮制新闻,将新闻的第一要义——真实抛之脑后,新闻失实现象屡禁不绝。在《新闻记者》2010年第一期公布的2009中国十大假新闻中,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居多。
  解决策略:在采写和播发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时,要坚持真实客观性原则,慎于事实判断,实事求是地报道事件真相,保证报道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尤其是作为主流媒体的都市报和省市主要电视台,特别要注意对新闻的真实性进行把关。
  误区二:新闻报道媚俗、猎奇、低俗化现象和暴力倾向严重
  很多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在采写时着眼于浅表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动态,为追求所谓的“卖点”和受众猎奇心理,不顾社会后果,对不良社会新闻进行大肆渲染和报道。一些社会新闻片面追求细节化的血腥和暴力场景,详细报道犯罪经过,并且热衷于跟踪式的报道,一方面扭曲了真实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诱发犯罪,尤其对青少年盲目模仿暴力倾向的犯罪行为,产生了消极的强示范作用。除此之外,有些媒体对异地发生的丑恶事件大篇幅、大特写、大图片的报道,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解决策略:采写和播发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时,要始终做到通俗而不低俗,浅显而不肤浅,新奇而不猎奇,善于选材取舍,处理好详述和简述的关系。
  由于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的受众大都是普通百姓,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因此报道必须通俗浅显,便于受众更好地理解新闻。必须在强化媒体社会责任,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的同时,正确掌握报道格调,把握舆论导向,考虑社会效果,在做到新闻报道新奇性的同时,避免一味猎奇。在具体写作中,把好选材关,对于积极、健康的新闻,可以详细描写其情景和细节,而对于负面、消极的新闻,则应该讲究详略。
  误区三:新闻报道过于浅表化,缺少深度报道
  很多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将报道视角全部放在百姓日常生活上,忽略了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较少关注对人们的生活生产造成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和有一定内涵及外延的社会选题。 “软”新闻居多使其很少考虑新闻事件的重要性和时效性,不注意挖掘新闻背后的内容,报道不深入。
  解决策略:在采写和播发社会新闻和民生新闻时,要注重新闻报道的及时性、情节性、故事性和完整性,多做深度报道。在把握好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