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跨文化传播看中美新闻标题的文化内涵
2011-12-29张文攀
新闻世界 2011年7期
【摘要】本文以话语分析的方式,以西方主流媒体对重大事件的报道为例,对报纸新闻标题的形式特征及信息有效性解析,揭示语言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以期为我们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赢得更多的话语权。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 新闻标题 文化内涵
跨文化传播指的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跨文化传播与各种文化信息在时间和空间中的流动、共享和互动过程相关联,涉及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以及人类各个文化要素的扩散、渗透和迁移。在国际交往互动加深的环境下,人类的生活处处体现着跨文化传播,国际信息传播、新闻写作和报道也不例外。
一、新闻标题与文化内涵
只有在社会文化环境中语言的本质才能得到解释。文化传统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因素在各个层次以各种方式介入到语言之中,它既是结构(话语秩序)的一个属性,也是话语事件(具体的话语过程)的一个属性。也就是说,语言中隐含着意识形态,同时语言也可以建构新的意识形态。新闻传播是一种价值的传递,体现着传播者自身对社会现象和新闻传播内容的价值判断。从措辞性评价、话语表达方式、预设机制策略性、隐喻、隐含等修辞手段方面分析新闻标题,可以有效衡量话语实践活动,揭示新闻标题背后的文化因素。
二、新闻标题的形式及信息有效性
新闻标题是新闻的文眼,是新闻内容的集中概括。标题中除了隐含报道者对新闻事件的立场、观点和态度,也影响着读者对事物的判断。
1、措词性评价
分析词汇的不同表达方式可以揭示报道者的立场和被掩饰的意识形态。标题中的词汇,尤其是动词的使用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因素,不同词汇的选择受作者利益和意识形态的支配,对读者的意识形态造成极大影响。比如,在中国当代艺术家艾未未被拘事件中,《纽约时报》用“stubborn(顽固的),crackdown(镇压)”等词来描述中国政府,以表现他们对此事的异议和对中国人权的质疑;《洛杉矶时报》使用“protested(表示抗议),supporting(支持中国人民争取自由和尊严),clumsy handling(表示对中国处理此案件的蔑视和反对),clearly back(明确表示支持中国人的自由表达和充分的话语权)”等语气比较强烈、态度比较鲜明的动词。
2、话语表达方式
新闻标题中的标点符号不仅仅是一些语法和语义上的特征,也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它实际上是具有社会意义的意识形态的加工过程。如《纽约时报》对“三鹿奶粉”事件的报道:Crisis on“made in C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