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当代新闻记者的时空观

2011-12-29张甄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信息时代的来临,给媒体及其从业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大量碎片式的信息容易使受众产生混乱感。因此,当代新闻记者需要树立正确的时空观,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广阔的视野以及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理解认知,去关照新闻活动,在提升新闻作品的质量和社会价值的同时,帮助受众认识新闻事件及其背后的社会意义。
  【关键词】信息社会 时空观 新闻报道
  
  关于新闻的定义中,有一种是“信息说”,这种观点认为新闻是传达事物变动最新状态的信息。①“信息论”告诉我们,信息能消除不确定性,帮助人们认识未知的世界、指导自己的行为。因此,可以说,新闻是人们认识和理解世界的方式之一。时间和空间是个体存在和运动的两个维度,时空观反映的是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根本观点,它影响着人们对自己生存环境的认知,也是指导新闻活动的基本原则,并可以内化为新闻工作者的价值标准和职业素养。
  现代社会是信息的时代,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在于,信息不再稀有,人们习惯于一种大量的、碎片式的信息体验,因为时间的方向性或先后只有在同一实践进程中才会表现出来,而在信息时代大量的异质性事件很难被纳入到同一实践轨迹中,因而容易导致对事件感知的失序和逻辑感的丧失。②另一方面,信息网络的惊人容量和传输能力,使人类交往的空间无限扩大,远距离发生的事对近距离事件以及个人影响变得越来越普遍,一切活动都在全球化语境下展开。
  基于这样的情况,媒体的传播手段和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不仅如此,要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媒体(人员)的传播理念也应发生相应变化,从时空观的角度来说,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以唯物主义历史观关照新闻报道。新闻是新闻活动生产的静态作品,而新闻事件却是在动态实践中不断变化着的。看似独立呈现的新闻,无一例外地都联系着过往的历史,影响着某种未来。若新闻记者只是孤立地看待某一事件,而对其来龙去脉不甚了解,往往无法准确判断一条新闻的价值,也难以判断这一事件对于过去、对于未来的作用,亦难以从前后此类事件的发生中获取可资借鉴的规律,还因缺乏对比、归类令报道的影响力大打折扣。③
  这就要求新闻记者,树立“新闻历史观”,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透彻解析新闻事件并认识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能用现代意识对历史事件进行关照,对新闻事件贯注历史背景下的反省与思考,为受众提供更多指导性、前瞻性信息。也就是说,当代的好新闻不仅要提供最新的事实信息,对事实过程予以描述,更要承担起信息梳理的功能,将“新闻放在时间的纵向度来分析研究新闻的意义”,形成新闻传播的“立体维度”,从而实现新闻作品的质量及其社会价值的有效提升。
  以2010年6月新华社的一篇长篇通讯《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有尊严地生活》为例。这篇通讯写在富士康发生连续跳楼案之后,随着跳楼人数不断上升,该事件演变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媒体报道层出不穷,不少记者深入事发地,挖掘各方情况,包括死者身前的为人、跳楼前有无反常、家庭状况、收入情况等。但类似的报道仅仅使受众了解了事实本身,由于事件的性质特殊,如不加引导甚至会导致矛盾加深、促成不和谐因素。但是这篇文章并没有囿于跳楼事件这一微观层面,而是在中观层面,加入了以富士康为代表的代工工厂的发展历程(包括它在国际市场中的定位和评价),通过时间纵向的分析来贯穿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如此,文章还站在社会改革与发展的宏观高度,指出作为标本的富士康,是中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凸显期和利益调整期的一个投影,反映的是社会建设和管理凸显滞后和缺失。文章写得有情有理,由表及里,沉重但不乏理性,不仅为读者理解富士康跳楼事件提供了更为科学合理的框架,而且对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但又不会使读者产生被说教的抵触心理。
  二是树立多元思维,以全球化视野关照新闻报道。新闻发生的空间有微观、中观和宏观之分④,从微观现场来看,是指单个事件或人物所在的具体场所,也即“就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