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敦煌》看纪录片真实性原则与故事化叙事

2011-12-29赵婧杨寅红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真实性是纪实作品的根本支撑力和生命源泉。近年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已然成为新一代纪录片叙事的趋势。本文以《敦煌》为例,从纪录片的真实性和故事化叙事方式两方面进行分析,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纪录片 《敦煌》 真实性 故事化 叙事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我国纪录片的创作在观念和制作手法上兴起“跟踪纪实”。这次变革对我国纪录片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也带来了负面影响——纪录片本身制作质量的整体下降。很多纪录片成了单一、粗犷、被动的跟拍或者抓拍,导致纪录片冗长、拖沓、琐碎和质量下降,也排斥了纪录片的主观表达,成为表达中心思想的一种障碍。
  这时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应运而生。运用故事化手法叙事的纪录片,让观众对纪录片枯燥无味的印象大为改观。因为故事化,纪录片就需要有悬念、情感、矛盾的冲突,这样才能表达编导的意图。
  对一部好的纪录片来说,真实性原则和故事化叙事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因此在拍摄纪录片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运用这两种手法。
  
  一、真实是纪录片创作的基础
  
  (一)辩证看待真实性
  纪录片是对历史和现实的真实纪录。纪录片创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选取题材,并对发生的人、事、物做真实的描述,因此真实性是纪录片的生命和本质。
  纪录片永远也不可能分毫不差地还原和反映生活,纪录片所摄录下来的影像是已经被“中介”了的现实。在前期拍摄过程中,摄像机作为拍摄工具会受到创作者的主观控制。创作者可以通过摄像机对现实生活的选择性拍摄来表达自己的意向。这时,已然有了作者的主观意向介入。
  拍摄完成之后,纪录片编辑的阶段则更是如此。对已摄画面的剪辑选择、时间段的挑选和压缩、空间部分的重新组合编排——这些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呈现纪录片的价值。直到最后纪录片成型,电视屏幕上展现出来的也只能是纪录片创作者主观参与的现实。
  (二)在真实的基础上,多元化是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
  现代纪录片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表现手法的多元化。过分强调“纯粹客观”和“百分百原生态”的观念很明显是片面的。在发展中,创作者运用扮演、动画特技、回放故事片资料等模拟情景再现的艺术手法,来代替一些已经发生但又不可能重新拍到的重要场景,用电视画面加强纪录片本身的真实感,加强观众在观看过程中对真实性的感受,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
  当前,随着观众“多元化”的需求,不少纪录片创作者正在以探索和发现的眼光,创新的思维追求题材和表现手法的艺术“多样化”,以寻找新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二、以纪录片《敦煌》为例解析纪录片故事化叙事
  
  (一)故事化叙事
  纪录片故事化叙事,即在真实纪录的前提下,借用电影故事片、电视剧创作中的一些故事化、娱乐化艺术元素,使我们叙述的真实故事对观众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①“纪录片故事化叙事”成为当今国际国内纪录片艺术创作走向的主要潮流之一。
  近几年来,“学会讲故事”在纪录片创作中被努力探索和实践,“故事化”表现手法在纪录片中的成功运用,使我国许多优秀纪录片在国内国际的评奖中频频胜出,得到了观众的认同。
  (二)纪录片故事化叙事的策略
  随着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