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众与网众传播
2011-12-29沈颖朱世培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笔者认为以前常用的“网络传播”概念已不能准确且恰当地描述当今媒体的许多新的现象、新的模式,因此在本文中借用了何威的“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笔者依据2010年新闻学的核心期刊中有关网众与网众传播理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网众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主要是对微博的研究)、网众传播对社会的影响(包括社会各个领域因网众传播而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两个方面。
【关键词】网众 网众传播 微博 新媒体事件
近年来,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由网络首先发布、各种媒体跟踪报道的具有很大影响力的新闻事件,例如2007 年的“周老虎”事件、2008 年的“天价烟”事件、2009 年的“躲猫猫”事件等等。有人将这些事件称为“网络事件”,也有人称之为“新媒体事件”。笔者在阅读2010年新闻传播学的相关核心期刊时,发现有很多学者都在研究这些现象,并且探讨的视角有很多。笔者试通过列举一些较为典型的论文的主要观点,对这些视角进行分析。
一、“网众”与“网众传播”概念
北京大学杨伯溆教授在2002年至2004年间发表过的数篇论文中使用了“网众”一词。但他有关“网众”的论述主要是在国际传播、全球化、消费主义领域展开的,与本文中对“网众”的定义以及理论取向都迥然有别。
本文中,笔者引用的是何威的观点。何威认为人们通过积极的媒介使用行为,以跨越各种媒介形态的信息传播技术为中介相互联结,构成了融合信息网络与社会网络的新型网络,成为“网络化用户”。网络化用户的集合即“网众”。网众通过社会性媒体生产、发布和接受信息,发动并参与了“网众传播”。
二、网众传播的研究视角
笔者通过对《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新闻与传播研究》、《国际新闻界》、《新闻与写作》、《现代传播》、《当代传播》、《新闻大学》等新闻学的核心期刊在2010年出版的内容进行阅读、分析,发现网众传播在这一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众传播的媒介
与传统的大众媒体相比,网众传播的媒介被称为“新媒体”,包括手机媒体、博客、微博等移动媒体。这些新媒体的界定、种类、特征、技术发展、盈利模式、商业运营、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以及与大众媒体之间关系等等,都属于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的内容,而笔者发现近年来学者们把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微博媒体上。下面,笔者将引用一些学者的观点,对当前的网众传播的媒介研究进行概述。
高岩在《微型博客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以Twitter为例》一文中介绍微型博客的功能与优势。他认为:“微型博客(Microblogging),简称微博。它是一种多媒体博客,用户可以通过短信、即时通信工具、电子邮件、数字音频或者网页来发布简短的内容更新、上传照片或音频视频短片。从技术上看,微博从诞生之初起,就秉持跨平台数据互动交流的理念。与常规的博客相比,微博的传播模式更加便捷。通过鼓励简短内容,微博使人们用于内容生产的时间和脑力成本都大大降低。”高岩以美国发展相对成熟的Twitter为例,来分析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他在文中将Twitter 对新闻行业的影响归纳出四点,即“Twitter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Twitter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发展;Twitter成为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渠道;Twitter与媒介组织的网络口碑营销”。
与上篇注重微博对新闻业的影响相比,喻国明等则侧重于微博本身的发展。他们认为“在具体的运营方式方面,中国国内的微博仍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国内的微博客网站,也都处于公测或者用户积累阶段,谈盈利显然为时过早”,“中国国内现有的微博网站基本都选择了名人路线,吸引大批明星入驻,在此基础上利用名人效应吸引大批“粉丝”用户。但总体来说,中国国内微博的内容产品大都是将网站已有的产品移植到微博中,在增强用户体验方面的创新还缺少实质性的进展。对于中国国内的微博来说,眼前能做的只有做好产品,提高用户体验”。
而杨晓茹则以传播学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微博,她在《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中写到:“微博的出现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具有网络融合时代的典型特征。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微博这一传播活动的传播模式、传播特点和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分析,试图通过分析,为微博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卢金珠和郭全中选择了微博的盈利模式研究,卢金珠认为微博客已成为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产品之一。其所具有的单一性、碎片化、开放性、整合性、实时性、跟随性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