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公共交往
2011-12-29周莹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金庸在《明报》办报时期,通过社论、专栏等形式发表对祖国大陆,台湾社会,以及香港问题的种种意见,也以记者、报人等身份和政界要人,社会名流进行交往。本文以《明报》时期,金庸的新闻活动为主线,研究其与政治界和文化界的公共交往。
【关键词】金庸 《明报》 公共交往
所谓公共领域,哈贝马斯意指的是一种介于市民社会中日常生活的私人利益与国家权利领域之间的机构空间和时间,其中个体公民聚集在一起,共同讨论他们所关注的公共事务,形成某种接近于公众舆论的一致意见,并组织对抗武断的、压迫性的国家与公共权力形式,从而维护总体利益和公共福祉。①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的源头在于美籍德裔犹太血统的政治哲学家汉娜?阿伦特,阿伦特说的公共领域是指作为行动实现的场所,是人们平等对话、参与行动的政治空间。所谓行动是指人们之间不借助于中介而直接交往的活动,它是人类意识发展最高阶段的产物,是优于劳动和工作的真正人类自律。②
一、金庸的新闻活动和《明报》的创办
金庸原名查良镛,祖籍浙江海宁,抗战结束以后,金庸便在杭州开始了他的报业生涯,1946年,他在《东南日
报》担任记者,一年以后,考入上海《大公报》,1948年被报社派去日本,参与《大公报》香港版的筹办。之后,其在香港《大公报》工作了十年。
1959年,金庸拿出全部稿费和积蓄与浙江老乡沈宝新二人在香港出版《野马》小说杂志,“野马”就是《明报》的前身,由于报纸天天出版,赚钱更加容易,所以两位股东决定出版日报。日报以小报形式出版,四开四版,因有“明辨是非”之意,故取名为《明报》。③
《明报》的创办,倾注了金庸很大的心血,凭借其博大的学问修养和道德勇气,以及在《大公报》等报纸积累的新闻工作经验,开创了华人历史上文人办报的又一个成功典范。
二、金庸与政治界的交往
1、金庸与港督及英国政要的交往
金庸与彭定康之前的香港历任港督都有良好的关系。金庸与港督卫奕信相识很久,交情很深。他认为卫奕信未必很有本事,但却是一位君子,很清廉,是真正爱护香港的读书人。④
但金庸与彭定康的关系可以说一度针锋相对,据说,当初英国首相宣布彭就任香港总督的时候,金庸的反应就是“怎么会将港督的职位交给一个竞选失败的政客呢?”由此可见,金庸对彭定康的第一印象就不是很好。后来金庸了解到在其候任的几个月间,很认真的读了很多香港方面的书,竭尽全力的做好准备工作。所以当其正式到港履职时,金庸对他的印象已经改观,觉得他很能干,有自己的处事风格和手段。1992年底,新上任的港督彭定康抛出“政改方案”,引起了中英新一轮的政治风波。金庸对于香港未来的政治制度一项有自己的主张,于是忍不住重出江湖,笔战彭定康。当时,金庸仍然是《明报》的董事长,于是在《明报》上发表多篇社论,猛烈的抨击彭定康的政改方案。⑤
在香港回归之前,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经过香港时曾邀请金庸到港督府会见。当时,英国正在与中国就香港归还一事进行沟通。撒切尔夫人希望金庸支持英国人,不要归还香港。金庸则十分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香港必须归还中国。他还强调了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