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张季鸾与邵飘萍之不同人生命运及其原因
2011-12-29张萌余芬芬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张季鸾与邵飘萍同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但二人的人生命运却是如此不同:张季鸾同时受到国共双方领导人的高度评价,而邵飘萍却英年早逝于军阀的屠刀之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除了动乱的社会因素外,还有不同的性格为人、人际关系和办报思想等因素。
【关键词】张季鸾 邵飘萍 人生命运
一、张季鸾与邵飘萍的生平简介
张季鸾,1911年从日本留学归国,应于右任邀请,出任《民立报》编辑,开始报人生涯。1926年9 月,他出任“新记”《大公报》总编辑兼副总经理,负责编辑、言论工作,使《大公报》很快成为全国新闻行业非常有影响力的报纸。1941 年9 月6 日,因病在重庆逝世。9月26日,《大公报》社暨中国新闻学会和重庆各报联合会举行公祭张季鸾大会,蒋介石亲率孔祥熙、宋子文、张群、张治中、于右任、陈布雷等人前往吊唁。中共方面周恩来、董必武、邓颖超等人也前往吊唁。张的灵堂布满鲜花挽联,各界前往吊唁者从清晨至夜晚,达数千人,素车白马,极尽哀荣。
邵飘萍,清末著名改良派报人杭辛斋的学生。他的一生是和新闻事业相终始的。除了早年作过短时期的中学教员外,从1905年起,他就一直从事新闻工作,先后担任过杭州《汉民日报》、上海《申报》、《时报》、《时事新报》等报的编辑、主笔、记者、特派记者,创办过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通讯社“新闻编译社”,又在北京创办了著名的《京报》,自任社长。1926年4月24日,牺牲在军阀的屠刀之下。
张季鸾与邵飘萍同为民国时期的著名报人,他们各自主办的报纸也都对社会产生过巨大影响。但对比他们的命运,却有天壤之别。邵飘萍被军阀杀害,英年早逝。他殉难时,北京弥漫着一片肃杀之气,风声鹤唳,他的家属、新闻界的同行都不敢出面为他收尸、下葬,挺身而出的是几个戏曲界的朋友。而张季鸾却能同时得到国共两党领导人极高的评价,蒋介石在他病逝后题写挽联:“天下慕正声,千秋不朽;崇朝嗟永决,四海同悲。”周恩来也在挽联中高度评价张季鸾:“忠于所事,不屈不挠,三十年笔墨生涯,树立起报人模范。”笔者认为,造成这种命运差异的原因,除了一部分偶然因素外,还有许多必然因素。
二、不同命运之原因分析
1、性格为人的比较
首先,张季鸾曾自述其基本人生观为:“报恩主义:报亲恩,报国恩,报一切恩!”这从他对待国家、对待身边人的态度便可略见一斑。作为报人的张季鸾,一贯认为报纸如果只是客观地报道新闻,只能算“无负社会”。因而必须充分发挥报纸评论的重要作用,勇于对国家大事表达独立的见解,只有这样,报纸才能尽到“对于国家社会负有积极的扶助匡导之责任”。他主持《大公报》时一直倡导的“国家中心论”,足以见其对国家之责任心。
其次,张季鸾并无走仕途之意。1925年,由时任河南军务督办的同乡好友胡景翼推荐,获任陇海铁路会办,这是当时数得上的肥缺。但是,他上任不到一个月,就拂袖而去,说:“不干这劳什子,还是当我的穷记者去!”
第三,张季鸾为人豪爽仗义,并且慷慨大方。如战时重庆,一度流行白喉症,特效药针剂奇贵,一般病家无力承担。他趁去香港的机会,自费买了几箱针剂带回陪都,捐赠给医院。
邵飘萍是新闻全才,对采访更是无与伦比的天才,这一点只有黄远生可以和他相提并论,连报业巨人胡政之、张季鸾都自叹不如。但邵飘萍不是完人,不是没有缺点的。他有才子的潇洒,有讲排场、讲究享受的一面,生活消费水准很高,为了维持《京报》和他自己的开销,他也接受过包括北洋政府、冯玉祥的国民军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的津贴、赠款。当时共产党刊物《政治生活》也对邵飘萍的职业操守颇有微词,“邵君晚近言论的确趋于进步的。有时也发表接近民意的文字,自然我们不能证明邵君发表此种文字时的动机若何……”;“根据北京各报所载,邵君向无定见,以金钱为转移,致遭各方毒恨,最近以宣传赤化嫌疑被奉军枪毙。如此记来,似邵君素行乏检,最近又犯军阀,真是罪有应得,死得活该。”因此,可以看出邵飘萍在私生活上并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肯定。
2、人际关系的比较
在张季鸾的人际交往中,有一个人不得不提,那就是蒋介石。张季鸾与蒋介石,可谓是不骂不相识。张季鸾因为两次痛骂蒋介石,给对方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次是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当时,张季鸾以《党祸》为题写了一篇言词犀利的社论。第二次是1927年12月2日,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的第二天,张季鸾专门写了篇社论——《蒋介石的人生观》。张季鸾的社论,文采飞扬,亦庄亦谐,极尽讽刺之能事。按说蒋介石两次被骂,心里应该不痛快才是,但是1928年张季鸾第一次见到蒋介石时,蒋介石不但没有为难他,还不记前嫌,“悦然面悟”,并在后半生中一直与他保持着友好的私人关系。
应该说,蒋介石对张季鸾的态度,一方面是张季鸾的才气和不偏不倚的超然态度、客观立场,赢得了蒋介石的好感;另一方面,只是由于张季鸾主《大公报》笔政时的言论态度符合蒋介石的利益,蒋介石才能“礼贤下士”、“尊重舆论”。不论何种原因,张季鸾与蒋介石融洽的关系也是张季鸾以及他主笔的《大公报》获得如此成功的一个助力。
邵飘萍最终是被奉系军阀所杀害。有学者对他的死因进行过分析,得出“宣传赤化”只是他被杀害的表面原因,得罪奉系军阀才是主要原因。首先,当时北京的《晨报》、《世界日报》等对奉系都有微词,不仅仅是《京报》。但邵飘萍事前拿了奉系的钱却不为其说话,还指责并诋毁张作霖,让张作霖有被戏耍了的羞辱感。其次,由于邵飘萍也拿冯玉祥的津贴,并在报纸上赞扬国民军,指斥张作霖为“违反民意,妄肆野心”,“独夫民贼”等,这又是一层仇恨。且邵飘萍被杀的直接原因还有他暗中联络冯玉祥和郭松龄,促成郭松龄前线倒戈,落得兵败命丧的结局。而张学良与郭松龄情同师生手足、惺惺相惜,在痛惜的同时,还面临着父亲张作霖的指责。在这种情况下,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邵飘萍缓颊的。
因此,虽然在新闻采写方面邵飘萍十分懂得如何与人打交道,但在私下的人际关系上,邵飘萍并不是如鱼得水。这也是造成他最终被杀害的重要原因。
3、办报思想的比较
张季鸾与邵飘萍都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探索者,区别在于张季鸾比较坚定地奉行了新闻专业主义,提出了“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办报方针,在政治上、经济上保持独立的超党派地位,在新闻和评论方面始终保持客观公正的形象。正是这样的坚守,使得《大公报》赢得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也使得他本人获得了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共同赞赏。
而邵飘萍虽在从业开始便深受西方新闻专业主义思想影响,大力提倡“无党、无派、独立客观”的新闻理想,但后来他却深深卷入了复杂的政治环境和各种思想派别的角力之中。在早期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中,邵飘萍所起的作用已被世人所公认,在后期的新闻实践中,他把报纸当作自己宣传政治主张的工具。邵飘萍此举是一个报人追求进步理想的体现,但这与专业主义思想要求的报纸应恪守中立的立场已经相去甚远。至此,邵飘萍已经放弃了其当初的专业主义理想,转而追求其社会理想。
结语
张季鸾与邵飘萍同是那个动乱年代有过巨大影响力的报人。但那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二人不同的人生命运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不无关系,但其中也有许多个人因素。他们各自的性格为人、处事方法,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与对新闻事业的态度与坚持。一个人的人生命运正是多种因素合力的结果。性格为人与人际关系决定了他们是否会树敌,以及在危难时刻是否会有贵人伸手相助。而办报思想也与当时他们坚持的政治主张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笔者认为,性格为人、人际关系与所坚持的办报思想是影响二人不同人生命运的主要原因。
参考文献
①亦杰,《向“报人模范”张季鸾学些什么》,《今传媒》,2009(6)
②田斌,《张季鸾与蒋介石的恩怨》,《炎黄春秋》,2004(4)
③李伟,《张季鸾与蒋介石的特殊交往》,《文史春秋》,1999(1)
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