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萧乾欧战通讯写作风格
2011-12-29焦桂春刘亚楠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本文主要是以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萧乾的战地通讯作品为例,通过对其欧战通讯的研究,分析其通讯作品的特色。文章主要从创新角度进行重点阐述,结合近年来通讯报道的趋势,分析萧乾对我国的通讯写作做出的重要贡献,希望对当代的战地记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典型事件 通讯写作 文学手法
现代社会纷繁复杂,国际风云变幻无常,虽然和平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战争似乎从未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无论是1989年的海湾战争,还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都会有这么一批特殊的人群奔赴现场,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向后方发回一篇篇通讯,他们有一个特殊的名字——战地记者。作为一名战地记者,由于报道方式和把握角度的不同,其产生的社会效果有好有坏,社会影响也大相径庭。
萧乾是我国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大公报》驻欧特派记者。他以战地记者的身份亲身经历了挺进莱茵河、诺曼底登陆、波茨坦公约会议、纽伦堡战犯审判、联合国成立大会等传奇般的历史时刻,是中国大陆唯一经历欧战全过程并写下几十万字通讯作品的记者。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受到国内读者的喜爱和同行的好评。
下面就萧乾通讯作品略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在复杂的事件中精心选择素材
只有选择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的材料才能深刻的表现出主题思想。
在《妇女在战争中》作者首先写战斗在第一战线上的娘子军,写她们从事战地通讯、文书等方面的工作,尤其是各大报纸登出两名女兵放高射炮的照片,更增加了读者对英国娘子军的敬仰之情。另外,作者也写了农业上的娘子军,写女售票员的腼腆与羞赧,写妇女军医组织,写她们不辞辛劳、加班加点为前方的战士织毛衣。这样多侧面、多角度地展现英国妇女的勤劳、坚韧的品格。在写儿童的时候,作者也选择典型事件来塑造人物形象。一位年仅十一岁、体弱多病的孩子——魏兰伍德当听到父母要把他送到加拿大时的消息时,写信给他的爸爸,“爸爸,若你真的爱我,倒不如留在你的身边……我宁愿粉身碎骨,也不愿离开英国国土”。①还有六七岁孩子组成的救火队,这些孩子在英国战斗最艰险的时候,组成了一支支小小的童子军。在战争中,这些年龄幼小的孩子建立了不小的功绩,成为战争胜利的一股小小的力量!
只有典型的事件才能够真正地打动人,只有选取几个具有代表性的事例,通讯主题的思想才能既深且透。
二、文学笔法的运用
1、动词与形容词的结合
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不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
在《血红的九月》中“地上一股粉红色的光亮,到黑空就是朵橘黄的花。照明弹这时越降越低,也越暗了,终于缩成如刚熄的烛捻,随后又一阵光亮,这回花是开在地上了,而且带着猛烈的爆炸声。”②作者运用了“粉红色”、“橘黄”、“缩成”、“开”等动词和形容词,使读者根据这些词汇可以想象当时炸弹爆炸时的场景,读后使人如临其境。动词和形容词的运用,恰到好处的增强了行文的流动与变化,使文字展示出生动优美的气韵,提高了文章的感染力,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和阅读兴趣。
2、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修辞手法,是作者把内心的感觉用具体的意象进行描述,语言由此呈现斑斓的文采。
在《伦敦三日记》中“时常想,真的打完仗就把天空那些气球收起来吗?说实话我爱那些银色家伙,落在地上庞大,严肃如巨象;升到天空,匀称地排列在碧蓝的秋空上,衬着朵朵白云,犹如古瓷碗上的银锔子”③作者把气球比喻成巨象和银锔子表达作者对气球的喜爱,同时形容词如“银色”、“碧蓝”、“朵朵”也给文章增加了艺术上的美感。另有排比手法,如《银风筝下的伦敦》中“明暗的星光,剑河的流声,鸡的叫,火车的爬,花草的香!”④用形象化的语言去报道事实,努力使文字的内容有可视感,读后仿佛使人置身其中,引发读者深切的思考。
语言文字的灵活运用与恰当修辞手法的完美结合带给作品的“亮点”不仅使文章有了文学的魅力,带来一种文学特有的审美感受,更重要的在于,它依然坚持了真实性的原则。
3、运用简洁的话语描摹事物的特征
列夫·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我不讲述,我不解释,我只是展现,让我的角色替我说话。”⑤“展现”就是我们所说的白描的手法,白描不加渲染,单单几笔简明生动地勾勒出事物的形貌。在萧乾的作品中,白描也是常用的写作手法。
在《剑桥书简》中“母亲一个个挤在人群里,两腿僵直,紧紧抱着嘱咐完了,最后又递了一个小毛巾包给他。儿子已消失到队伍里了,她还站在那里,大声嚷着,向他招手。”⑥作者短短几笔,就刻画出了一位母亲对儿子的寄托与希望,同时也表达了母亲对儿子的牵挂与恋恋不舍;《到莱茵前线去》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例如,“浮动在这背景上是戴了白色投降符号的难民和一车车狼狈的战俘。几片断壁残垣就算是座诚镇,骡马和人的尸体堆在击毁了的坦克底下。……树林里时有德国难民露宿,鸡犬满地遛着,树枝上挂了他们衣物,幸运的,也许有一捆稻草,就是他们昨夕的栖所。”⑦作者运用寥寥数语就生动的勾勒出形象来。
4、借鉴散文叙述笔法
叙事散文是以叙事为主、因事缘情的散文,文中人物和事件常交织着作者浓郁的思想感情。在通讯写作中,将散文中生动、精炼的表现手法运用到通讯中,通过形象化、典型的细节,使读者读起来有声有色,能够具体形象地看到记者报道真面貌。
把作品写的丰富生动,在坚持客观报道的前提下,融情于理,这样的通讯才能在大众心中留下痕迹,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读者。
三、第一人称的运用,增加了通讯的真实性与现场感
首先,《矛盾交响曲》是萧乾的代表性通讯作品。作者引用了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从不同的价值取向和判断标准出发,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伦敦所特有的战争时代——英雄的时代。十个壮汉用胳膊硬托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