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1934年的《申报》及其舆论影响
2011-12-29金玲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政治倾向发生重大转变,从一份谨慎保守的传统报纸变成了言辞激烈,要求抗日的进步报刊。本文以1931-1934年为着眼点,探讨这段时期内《申报》在公共空间发挥的重要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申报》 史量才 公共空间 公共舆论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热潮。在这场浪潮中,《申报》改变了原先谨慎保守的政治态度,表现出积极抗日和要求民主的进步倾向。新闻详实,言论激烈,批评国民党的内政外交,吸收黄炎培、陶行知、李公朴等民主人士,改革“自由谈”,《申报》以一个大报应有的姿态,正如在《申报六十周年革新计划宣言》中明确提出的“不徘徊、不推诿、不畏缩”,“努力于应负之责任”那样,在公共空间内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政治背景和媒介状况
为分析1931-1934年《申报》在公共空间产生的影响,先简要阐述当时的政治背景和媒介状况。
政治背景:1928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逐步加强新闻统治,通过颁布一系列新闻法制压制国统区的新闻自由,垄断新闻事业:1930公布《出版法》,1931年公布《出版法施行细则》,九一八事变后又先后颁布《危害民国紧急治罪法》、《日报登记办法》和《新闻检查条例》。30年代,《申报》所处的政治环境基本上是:新闻自由被压制,公共空间置于国民党的监视之下。
媒介状况:30年代前期的国统区新闻媒介可分为这样三种: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民营新闻事业。
国民党的新闻事业:到1932年前后,形成了以《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为主干的,从中央到地方的庞大新闻事业网络。这个新闻网络由政府撑腰,占尽有利资源,在公共空间处于主导地位。
共产党的新闻事业:30年代,国统区的中共新闻事业在国民党的扫荡下消失殆尽,虽然后来重建,却只能转入地下工作,影响力有限,而且由于领导左倾错误,新闻网络危机重重。
民营新闻事业:这段时期,抗日救亡活动推动了私营新闻事业的发展,大量私人报刊、通讯社问世。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上海《申报》、《生活》周刊,天津《大公报》,成舍我《北京世界日晚报》和南京《民生报》等。
可以说,《申报》面临国民党新闻机构一统天下,共产党新闻事业拼死挣扎,民营新闻事业夹缝中求生存的媒介状况。
二、用新闻报道真相,用言论引导舆论
公共空间具有鲜明的政治批判功能,公众就某一公共事务表达意见,最终形成舆论,影响公共事务的发展。毋庸置疑,公众要发表意见,首先要获取有关公共事务的所有信息,消息渠道不畅通影响舆论的形成,而权威言论影响舆论走向。公共空间是一个复杂的领域,民众判断能力不一,各派声音杂糅,若缺少强有力的舆论引导,很难形成统一的公共意见。《申报》凭借在新闻界的地位,以言之有理的评论,在关键时刻发出强有力的声音,引导舆论。
1、“九一八事变”和淞沪抗战中的《申报》
事变后,《申报》在9月20日刊出的有关事变的电讯就达到80余条,并标以醒目标题《日军大举侵略东省——蔑弃国际公法,破坏东亚和平》吸引眼球,详尽介绍事变过程,保证信息的畅通,维护民众的知情权。
针对国内高涨的抗日热潮,蒋介石欲在公共空间内“先声夺人”,以左右舆论。蒋介石曾嘱咐于右任打电话给张季鸾,要张支持“缓抗”,《大公报》在9月20日、21日的《日军占领沈阳长春营口等处》、《救灾救国》等社评中,大谈李鸿章的“忍辱请成”和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大公报》是北方的大报,也是全国的舆论汇集地。在这种情况下,新闻舆论界需要另一份大报来稳定民心。9月23日,《申报》发表时评《国人乎速猛醒奋起》,责问国民党军队妥协退让到何时,指出“应为维护国家维护民族,而作自卫之背城战”,①《申报》在关键时刻反击了《大公报》不抵抗的言论,坚定了民众抗日自救的决心,正确引导了国内舆论。
《申报》在淞沪抗战中发挥的作用更是举足轻重。报道上《申报》开辟“上海事件”专栏,及时详尽报道每日战况。言论上发表时评,指导抗战。1月30日《申报》发表了具有指导性的时评《敬告国民》,之后连续发表指导性时评。下表是《申报》2月1日—2月9日发表的时评。
从这些时评的题目就可以看出,《申报》在这段期间侧重答疑解惑和时局分析,给抗战中无所适从的民众以指导。在战火纷飞,人心惶惶的时刻,及时正确的指导比单纯的鼓动宣传更有用。《申报》成为淞沪抗战中重要的舆论指导机关。
2、冲破国民党的言禁
30年代的新闻界是国民党严酷压制的新闻界,但《申报》勇于冲破国民党的言禁,坚持报道真相。
1931年12月17日,万余名大中学生在南京举行联合示威遭军警镇压,酿成“珍珠桥惨案”。国民党于18日在当地各报刊出启事,污蔑学生“危害国家,扰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