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度的报刊思想及其舆论观

2011-12-29殷福东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杨度是我国近代历史上极具争议的人物。在清末民初的政治舞台上,他为了君主立宪的梦想半生奔波,为追求强国富民而苦苦探索。杨度早年通过阅读维新报刊,开始用近代化的思想关注世界,两度留学日本,他创办的《游学译编》、《中国新报》,在当时的中国也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本文以《杨度集》为基础,试图梳理杨度对待报刊的观点,总结舆论观在其思想体系中的位置。
  【关键词】杨度 报刊思想 《游学译编》 《中国新报》
  
  杨度原名杨承瓒,字皙子,号虎公、虎禅,又号虎禅师、虎头陀、顼虎,是我国近代知名学者,著名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杨度出生于闭塞的湖南湘潭的农村,当时的湖南以保守闻名全国,广大湖南绅士受传统思想影响深刻,对外来文化思想长期采取固斥坚拒的态度,早年的杨度也同样沉睡于天朝上国的酣梦之中。1894年杨度中举,次年师从著名儒家王闿运,“学剑学书相杂半”,追求“帝王之学”。此时的杨度日常接触的书籍是诸如《春秋》、《诗经》等传统的经史子集,来客来访和书信成为他同外界社会接触的主要途径。1897年4月,杨度在长沙购买洋书数种,五月下旬第一次翻阅了《时务报》,他一改往日的三言两语,而是将报刊中的内容大段大段摘录到日记中。通过学习西学,杨度渐渐摆脱了天朝乡绅的藩篱,站在了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前列。
  
  一、杨度的两次办报经历
  
  (一)办《游学译编》,传播西学知识
  1902年4月,杨度东渡日本游学,为期六个月。他首先进入东京弘文学院研习政治经济学。当时,留日学生日益增多,随着他们对西学的认识加深,都迫切希望在国内大力传播文明思想,因而掀起了一股留日学生创办杂志的热潮。1903年,杨度同一些湖南留日学生一起组成湖南同乡会,创办了《游学译编》,该刊同《浙江潮》、《湖北学生界》、《江苏》等刊一起,成为创刊时间最早、影响最大的留日学生刊物。该刊资金除了报刊销售及广告收入外,主要通过两个渠道:一是各省同乡会成员入股,二是社会各界的捐赠筹款。《游学译编》的发行渠道,是通过上海的总代派处流入国内,并在北京、福建、四川、广东、南京、湖南、湖北七省设有代派处。其传播范围覆盖了中国大部。
  杨度写完《游学译编序》后,大约于1902年11月5日后起程返国,到达上海后,杨度察请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道袁树勋为《游学译编》立案,希望该刊能发行内地,供学者参考,为防止“坊贾射利,任意翻刻,夕斗错遗漏,至滋遗误”、“请求在官府立案,示禁翻刻”。
  (二)办《中国新报》,宣扬宪政救国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发布预备立宪上谕后,杨度大受鼓舞,立即上书清廷,要求速开国会、实行君主立宪。在与梁启超等人商讨组织政党之时,他深感舆论鼓吹的重要性,于是1907年1月,杨度与熊范舆、方表、薛大可和胡茂如等人,在东京联合发起创办《中国新报》,由杨度总理此事。杨度自谓创刊动机是:“因国事危迫,举世无一定之方针,欲对国民有所陈说,特组织中国新报。”《中国新报》每期内容分为图画、论说、时评、和译件等,以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