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眼看“聚”
2011-12-29徐冉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本文解释了何谓当今社会的“碎片化”,从经济、技术、心理等方面分析了其成因,同时从碎片化中发现“碎”之后的必然趋势——“重聚”,并从大众心理变化、信息环境变化及媒介生态变化等方面解释了重聚的可能性。最后,以微博为例,从微博在主体、方式以及内容方面之“碎”到微博利用话题、微群、标签等方式之“聚”进行了分析,借以回答如何可以在大众呈现碎片化的情况下将人们重新聚集起来,达到传播或营销等目的。
【关键词】碎片化 重聚 微博
一、“碎片化”
(一)何谓“碎片化”
“碎片化”,原意为完整的东西破成零片或零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常见于“后现代主义”研究文献中。“后现代”是与现代的断裂和折裂,更多强调的是对现代的否定,是一种认知的扬弃,它肢解或消解了“现代”的一些确凿无疑的特征。
将“碎片化”应用在不同领域,也就赋予其更多的涵义。在政治领域中,“碎片化”涵义为主权国家的分裂;在技术领域中,“碎片化”主要是指应用电脑时产生的磁盘碎片;而在社会学领域中,“碎片化”则主要是指阶层“碎片化”,当社会阶层分化的时候,各个分化的阶层内部也在不断的分化成社会地位和利益要求各不相同的群体。
在阶层“碎片化”的基础上,消费、品牌、媒介、生活方式也正朝着“碎片化”方向发生着相应变化。
(二)“碎片化”成因分析
关于社会阶层“碎片化”的成因及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经济发展促进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物质产品丰富了人们的消费选择。不同社会阶层消费结构变化的速度和程度都有很大差别,同一社会阶级,也可能存在较大的收入差距。这为社会阶层“碎片化”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技术基础。 “碎片化”时代的标志性技术就是互联网技术和数据库技术,它们的出现给“碎片化”时代的来临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互联网和数据库对于消费者真正的意义在于检索信息的便利性、即时性、互动性以及信息个性化定制的可能,可以极其方便地检索到“所有我想知道的信息”。能够选择“想知道”的信息这既是一种自由,同时也是一种局限。一旦习惯了这样的信息获取方式,人就无法看到“不想知道”的信息,而由“想知道”的信息不断加强的自我意识,使接收信息的支离破碎最终变成了需求、心理上的“碎片化”。
3、人们态度意识、生活方式的多样化趋向。现今社会,工业高度发达,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电子技术不断提高,地理上的差距已被交通运输的发展无形缩小,教育产业大力发展,中西文化不断碰撞,这些因素都使社会流动速度加快,并弱化了传统的权威和阶层等级。在同一社会阶层内部,生活方式和态度意识也呈现多样化趋势。追求个性与注重自我意识在群体意识中已具有越来越主流的位置。在这种背景下,人们的社会身份认同逐步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
同时,由于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空间移动与转换越来越频繁,这种移动化的生活方式造成“等候时间”不断增加,时间被分成各个不同的小块,使得人们有限的时间呈现越来越细分的“碎片化”特点。对于这种现象,中国传媒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王四新认为,借助手机终端,微博一方面成功整合了因流动而产生的“等候时间”,同时又为不断转换场景的现代人,提供了传播信息、建构自我的契机。
二、重聚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当“碎片化”渗透进社会各个角落的时候,那些散落的碎片,却又以新的方式、因着新的联系而逐渐汇聚起来,可能不如原先的群体庞大,但却慢慢融合成一个个新的聚合体,这就是在“碎片化”过程中的重聚。
(一)重聚的含义
重聚就是重新聚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其一,科学进步、技术更新、生产力发展逐步瓦解了大众市场,人们由于地理因素、人口统计特征、心理特征、行为特征等方面的差异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就某一个特定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