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姓视角》看电视新闻的故事化
2011-12-29邱静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本文以花都广播电视台的《百姓视角》栏目为例,探讨了新闻故事化应具备的几点要素,并对新闻报道故事化的良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百姓视角》 电视新闻 新闻故事化
曾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美国记者富兰克林说,新闻故事化就是用故事化手法写新闻,就是采用对话、描写、场景设置等,细致入微地展现事件中的情节和细节,凸现事件中隐含的能够让人产生兴奋感、富有戏剧性的故事。而“电视新闻故事化”,就是运用电视语言以纪实、故事化的手法来做新闻报道。
新闻故事化借鉴了文学叙事的方法,但和文学作品有着本质的区别。新闻必须在保证真实的前提下,让故事更具趣味性和传播性。
《百姓视角》是花都广播电视台在花都最早推出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开播5年来,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受众和业界的关注和认可,正是得益于其故事化的新闻表达方式。下面,就以《百姓视角》为例,探讨新闻故事化应具备的几点要素。
一、细节
新闻作品要描摹人情事态和叙事状景,离不开对细节的运用。细节是新闻的血肉,好的细节描写,往往使一篇新闻报道更加鲜活、精彩。细节有助于增强故事的鲜活度、立体感、纵深感和厚重感。细节描写不在多,一个有冲击力的细节就足以让故事具有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如《百姓视角》中的《山区迟来的儿童节》的报道:
“山区里的孩子们最缺少的就是书籍,五年级黎美容的礼物是一本厚厚的书。当她拿到礼物后她小心翼翼地翻开黑白的书页,生怕把书中的纸张弄脏。”
二、连续性
新闻事件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故事化报道中要用发展的眼光来采写新闻里的故事,注重报道的连续性。我们来看获得2010年度广州市广播电视新闻一等奖的连续报道《向大姐讨薪》。
《向大姐讨薪》讲述了一名湖南籍的中年妇女向大姐,钱挣到了,却拿不到,更花不成。如果富裕一点的家庭还可以勉强度日,可是向大姐却等着这笔血汗钱来给孩子交学费。但是她的老公去哪了?为什么不管妻子女儿的生活呢?原来在向大姐生下第二个女儿后,一直想要儿子的老公,终于狠下心来将她们母女三人抛弃了,临走之前告诉她们,那一笔工程欠款的三万块钱就作为她们的生活费。
讨薪五年没有结果,她们母女三人基本生活都难以为继,其中的故事性、不可预知性吸引着受众。《百姓视角》先后以多篇稿件跟踪这一新闻事件,引起了广泛、强烈的社会反响,甚至区委政法委书记也批示一定要帮向大姐讨薪。
连续性报道也是向公众作一个交代,尤其是一些有社会影响的事件,比如交通事故、刑事案件等,在增加社会透明度的同时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三、点评
《百姓视角》播出5年来,基本上每一条新闻都配有评论。主持人在新闻后寥寥数语的点评,会让受众有种酣畅淋漓的感觉。它时而温和、时而犀利,时而沉思、时而幽默。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就把深刻的道理浅显易懂地表达出来。
例如,新闻《旅游旺了 路窄了》配以的评论如下:
“最偏远的小山村都开始塞车了,可见这里的经济发展得很快。如果这里的公路交通能再便利一些,说不定它将会是下一个像红山村、联丰村这样的旅游富裕村”
这短点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在使新闻的意义得到升华的同时更具完整性。它符合电视民生新闻受众的文化
层次、收视心理和社会需求。
四、人情味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说:“故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人性化的东西,人性化的东西是最好听、最好看的故事。”
这里的人性化在《百姓视角》里可以理解为人情味。“百姓视角”通俗地说就是“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在《百姓视角》开播的5年间,推出的《菜价几何》、《幸福来敲门》等报道,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小中见大把一些抽象的、理性的话题软化成具体的、感性的故事。
很多媒体都在报道菜价大跌,但买菜的市民却不觉得菜便宜了多少。《百姓视角》推出《菜价几何》系列报道,探究一棵菜从田间地头到达市民的菜篮子,到底经过多少层关卡。我们的记者从花山红群村的一条丝瓜开始跟踪调查,看看市民买到手的蔬菜的价格是怎么形成。在情节设计上《菜价几何》运用情节冲突和悬念,一步步展开故事。通过悬念设置、字幕、特技,以及音乐、同期声、现场声等声音效果的运用,使本来无法沟通交流的“丝瓜”最终成为栩栩如生的新闻故事化报道作品。
另外,在报道成就性新闻时,《百姓视角》在《幸福来敲门》系列报道中以事件亲历者的讲述反映出个人与社会的变迁。通过挖掘新闻事实中具有人性、人情的因素,让观众用心去感受,去发现出老两口手拉手逛公园是幸福、农民看到丰收的果实是幸福、孩子考试得了100分是幸福……
然而,在利用新闻故事化的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过度强调刺激性将新闻引向庸俗和低俗的现象。以下就新闻报道故事化如何良性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1、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