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类报纸编辑的主体意识和受众意识
2011-12-29李青
新闻世界 2011年8期
【摘要】技术革新,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技术的出现,给传统报纸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挑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读者遗忘,关键在于稳固并扩大受众群体。稳固之关键在于提高报纸的质量。而报纸质量的高低取决于编辑人员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之间关系的协调。只有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才能发挥报纸优于其他媒介的优势,在未来的媒介之战中赢得一席之地。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探究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二者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强化编辑主体意识与受众意识的渠道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文摘类报纸 主体意识 受众意识
每一次的技术革新,都带来人与人之间传播模式的变革。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的出现,无论从信息的丰富性上还是信息传播的速度上都是传统媒体无法与之匹敌的。这对传统媒体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报纸消亡论再次成为业界争论的话题。如何在新时期不被受众遗忘是传统媒体摆脱困境的当务之急。传统媒体呼吁转型,各大报社也在积极尝试。满足读者需求成为转型的突破口。然而一味的满足读者,造成了报纸品质的日益低下,“星腥性”新闻的泛滥遭到了读者群体的唾弃。编辑人员在重视受众意识的同时也应该强化自身主体意识,以期达到二者之间的平衡。只有实现二者之间的平衡才能编辑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文摘类报纸也不例外。
编辑的主体意识是指作为意识形态的新闻是从实践中产生的,但是新闻原稿一旦进入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