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乡村仪式传播对乡土社会维系的作用
2011-12-29徐红
新闻世界 2011年10期
【摘要】中国传统的乡村结构世代相传,乡民的乡土意识也亘古难变,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传统的乡村社会也在现代社会转型中经历着种种变迁,甚至衰落。但是仪式传播作为乡村社会价值规范、文化习俗传承重要的形式,在维系乡村社会独立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仪式传播 乡村社会 社会变迁
本文通过对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变迁,以及乡村仪式传播在乡村社会维系中发挥的功能进行探讨,进一步理解仪式传播在乡村生活中的意义。
一、仪式传播概述
仪式作为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文化现象,在人类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起初仪式被人们用于与神圣的、超自然的或巫术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对话”。仪式因此被披上一层神秘色彩,被定义为一种“神圣化了的活动”。随着研究领域的扩展,仪式的含义也越来越丰富,超出了宗教和神话的范围,而扩展到其他社会领域,如各种庆典、纪念会、婚礼、葬礼、政治仪式等。仪式也因此成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最重要的行为方式和交流媒介。人们借助这一种集体性的典礼、庆祝等仪式活动,从而获得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群体认同。
鉴于此,“仪式”一词也具有“分享”、“参与”、“合作”、“交往”等暗含之意。美国文化研究的主要代表人物詹姆斯·凯瑞根据构成仪式的诸元素所具有的传播特征及仪式的共享信仰功能,梳理和论证了传播的仪式性。
凯瑞将传播定义分为传播传递观和传播仪式观两类,并且更偏向于传播的“仪式观”。传播的传递观即是将媒介与其承载的信息分离开来,将信息传播类比于物质运输,视传播为“时间对空间的消灭”,从而使传播无论在统治者手里还是在研究者看来都成了一种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在詹姆斯·凯瑞看来,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指智力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传播的“仪式观”即并非直指讯息在空中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信息的行为,而是共享信仰的表征。①仪式传播观中的传播实质上是“以团体或共同身份把人们吸引到一起的神圣典礼”,以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
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传播的实践活动和过程,凯瑞认为,“传播是一个符号和意义交织而成的系统,传播过程则是各种有意义的符号形态被创造、理解或使用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现实得以生产、维系、修正和转变。这个过程因之而成为一种分享意义的文化仪式。”②在参加仪式的过程中,人们并不关注是否学到什么新的东西,而是注重在规则化的仪式程序中使特定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得到描述和强化。
二、乡村社会日常生活的变迁
从乡村日常生活来看,乡村社会的风俗、家庭生活、闲暇娱乐、社会交往等四个方面自建国以来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乡村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1、乡村社会的风俗的变迁
关于乡村社会风俗的变迁,包括乡民对待传统节日、日常生活仪式如婚丧嫁娶等、民间信仰等价值观念都在经历着社会变革的考验。以乡民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为例,乡村居民最重视的是春节。但是,现在春节的氛围在乡村社会越加淡薄,远不如从前。大家差不多都是呆在家里以看电视的方式度过。大多数人认为“现在的人是怎么方便、怎么舒服就怎么过”。
此外,乡村社会中日常生活仪式也日渐与传统仪式背离。以乡村居民结婚仪式为例,现在几乎所有乡村年轻人结婚时喜欢拍婚纱照并请摄影师跟踪拍摄婚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