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融合环境中广播的发展空间
2011-12-29吴俊生
新闻世界 2011年10期
【摘要】本文以媒介融合环境下广播的优势为切入点,从听众群体的拓展、广播的网络传播方式以及媒介融合中广播的独特作用等方面探讨了未来广播的发展空间。笔者认为,新媒体的出现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的衰败,而是新旧媒体将在互相融合的环境中共同生存、共同发展。
【关键词】媒介融合 广播 发展空间 优势 网络平台
一、广播应发挥自身优势
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要想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首先要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最大,相对于网络来说,直播是广播最大的魅力。除了声音质量的优势外,广播直播带来的现场氛围是网络所不能代替的。在北京奥运期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以全天新闻滚动播出,以多点现场直播和微型直播相结合的方式发挥了广播的特长。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节目不断进行改革,其节目设置、制作运行模式逐渐形成了“频率专业化、听众目标化、服务对象化”的特色,收听率不断得到提升。
频率的专业化和栏目的品牌化迎合了细分市场听众的需求,培养了听众对单一频率和栏目的忠诚度。76.5%的听众都是以收听固定频率为主,目前,中央台各频率的听众忠诚度均比较高。中国之声听众的忠诚度为97.3%,经济之声为91.3%,音乐之声为96.3%。
中央台各频率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中国之声和经济之声以“成熟稳重的”、“有领袖风范的”为主;中华之声、神州之声则是“冷静的”、“有创造性的”、“成熟稳重的”;都市之声、民族之声更接近“有个性的”;华夏之声是“和蔼可亲的”;音乐之声是“有活力的”、“令人兴奋的”和“现代的”。而中央电台是最有亲和力的。中央台各频率以不同的品牌个性吸引不同个性的广播听众,各频率之间互补,基本满足了多数广播听众的收听需求。
二、广播未来听众群体仍具开发空间
在不同的城市,受众对各类媒体的接触情况都有所不同。据调查,在北京和沈阳,听众对广播的接触率要更高些。
值得关注的听众群体有:1、老年听众群:是目前广播规模最大、也是最忠实的听众群,大约占整个听众群的20%左右;2、学生听众群:占15.6%;3、白领听众群:占广播听众的7.8%,是在不断扩大的听众群体,追求时尚、消费力强是这一听众群的特点;4、流动听众群:19.6%的人通常在公交车、私车或公共场所收听广播,使用移动收听工具的人占了25.1%。生活节奏加快,流动听众群的形成和扩大成为必然趋势。5、私车听众群:经常在私车上收听广播的占了4.9%,其中北京高达12.67%。
据调查,中国之声在北京的影响力是最强的,而在广州的影响力最弱,这与当地语言的影响有一定关系。从中国之声在各地的收听率和占有率来看,中国之声收听率较高的时段主要集中在早上的6:00-7:59以及晚上18:30-19:59。说明中国之声在广播黄金时段拥有较大的听众份额,能够在该时段聚集众多的听众。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农村农民的文化素质会进一步提高,这类人群是有待开发的一类听众群体。
三、广播借网络平台扩大“性价比”
互联网赋予传统媒体新的生命。广播媒体之所以被称为弱势媒体,一是因为它的声音稍纵易逝,不易保留;二是广播只闻其声,不见文字、图像,给人理解、查阅、重复检索和阅读带来了困难。而现在有了互联网,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有了互联网,广播不再“稍纵易逝”,不再单一靠声音传播。广播借助互联网非但能够与其他媒体竞争,而且还有一定的优势,即在线收听。悉尼奥运报道就充分证明,利用国际互联网的先进技术是广播媒体发展和参与竞争的惟一出路。
以2008年中国媒体奥运大战来说,一支新力量的加盟不得不令人瞩目,那就是网络媒体。一些商业网站在北京奥运会拥有了新闻采访权,同传统媒体一样得到了新闻出版署的采访许可。从某种意义来说,各媒体在奥运场外的较量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奥运”。无论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体这类新媒体,对于奥运报道都可谓是不遗余力。二者的竞争,会随着互联网向新闻传媒的全面渗透变得越来越激烈。此次奥运新闻大战是新旧媒体准备充分的一次交锋,一次它们未来生存形态的预演。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各媒体的竞争虽然激烈,但传统媒体与互联网泾渭分明的界限也在逐渐消失,交汇点是二者都是信息的提供者。在奥运报道这种需要大投入、集体作战的大战役中,网络媒体的优势不是很明显。优势互补合作对网络媒体来说只有好处。首先在人才上,网络媒体不具有传统媒体所具备的大量的体育记者;在经费上,网络媒体不可能把大量的财力投放在单一的选题上。这对大多数网站来讲是两道难以逾越的“深沟”。在今天的重大新闻的采访和报道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网络媒体中,只有那些雄厚资本的商业网站,或是传统媒体与网站联手行动才能支付这笔开销。一般的网站是没有这个资本的,更没有专业人才去完成这类重大的采访报道。
此外,传统媒体具有信息供应者的独家优势。专业化的新闻队伍、长期形成的品牌、广阔的信息渠道、丰富的经验,都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在这一长期共存时期内,传统媒体的强盛不会遏止新媒体的崛起。同样,新媒体也不能取代前辈的位置。因此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之间的合作是必然的。传统媒体在同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应不断改变自己的媒介形式、运作方式和服务方式,不断地吸取网络媒体的某些优势,形成了与网络媒体长期共存的局面。
从经验上,传统媒体不仅在人力物力上远远胜于网络媒体,其报道大型体育盛会积累的丰富经验也不容忽视。电视直播奥运会使得奥运会真正成为全球全人类的体育盛会。而新兴的第四媒体虽然不是第一次参与报道奥运,但对大型体育报道丰富的经验,不是网络媒体在短期内可以造就的。
在这次奥运大战中,合作层出不穷,如中华网与新华社、新浪网与中新社中国体育报业总社、E-long与中央电视台,新浪和广东电视台的合作等等。传统媒体利用新媒体加强自己的传播影响,新媒体依靠传统媒体来扩充其新闻报道,互相弥补媒体弱点,作到优势互补与多媒体互动,实现双赢。其实,网络的出现只是拓展了传统媒体未曾拓展的领域,如同电视的出现促使了大众文化的繁荣一样。网络具有全球性、传输速度快、自由度高等特点,而传统媒体则存在着版面或时间资源有限、地域约束等劣势。在网络媒体加入传媒后,麦克鲁汉的地球村的概念正在一步步地变成现实。
与此同时,广播也利用网络等工具延伸了自己的触角。通过数字电视听广播,通过网络传递音频,网络播客的发展足以使我们无论站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听到中国的声音。目前,世界上主要的国际广播电台,如英国的BBS,美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