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近江澜 走进宛柳

2011-12-29冯杰

新闻世界 2011年10期

  【摘要】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要让“重大”走向“寻常”,让“重大事件”走向“普通大众”。江宛柳在重大事件报道中融入了充沛的情感、精心的布局,以“小情”反映“大事”,因而感人至深。本文试从情感切合点、情感流变和表达特点等方面,浅析江宛柳重大事件报道的情感特征。
  【关键词】重大事件报道 情感切合点 情感流变 表达特点
  
  作为军事新闻工作者中为数不多的女性之一,江宛柳的作品有其独特的魅力。她以女性特有的温柔眼光、细腻情感,捕捉着军营里这群人身上动人的点滴,透过自己的笔触,让这些能够触动所有人心弦的情感,亘久绵长地延续下去。她的作品也因为充溢着这样情感,让人读完后,心头久久萦绕着暖意。这样的情感触动在江宛柳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显得尤为突出。
  笔者以崇敬之心,粗拙之笔,尝试分析江宛柳重大事件报道中的情感特征,走近波澜壮阔的江涛,走进宛如柳絮般细微的情感。
  一、诠释情感切合点
  重大事件报道在传播信息同时,如果能够融入充满人文情趣、高尚的人格情操,洋溢着人类善良情感的表达,就能极大满足人们内心共通的情感需求。江宛柳敏锐地抓住了情感这个突破口。在江宛柳的作品中,我们强烈地感受到以下几种情感:
  1、强烈的爱国情怀
  如在1999年关于世纪大阅兵的报道中,江宛柳以几代人之间传递的爱国情和当今人们的爱国热情这两条感情脉络为主线,在故事中体现和激发爱国情怀。《今天,我们放飞白鸽》,作者着重刻画了两三代人为阅兵式放飞鸽子的心愿,强化了人们心中传承延续着的对祖国对和平的热爱。《挚爱铺就阅兵路》中,更是将人们的爱国情怀抒发得淋漓尽致,文中受阅官兵得到各方面关心与支持的故事达18个之多,特别是写到有的父母亲在罹患绝症的最后时刻仍然坚持不告诉受阅的孩子,广大读者与作者一起为之动容、潸然泪下,情感上的剧烈起伏,共同汇聚到国之大爱这个焦点上。
  2、军人的使命与责任
  军人与大众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执行急难险重的任务时,才彻底迸发出来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大阅兵时,军人肩擎前辈的心愿,离开婚宴上的新娘、襁褓的孩子,丢下年老体弱的父母,来完成世纪大阅兵的任务。“人类跨越千年”时,军人巡航东海,迎接第一缕曙光。非典到来的危急关头,军人临危受命,置生死于度外,完成超常规任务,把医嘱当做军令执行。汶川大地震时,在自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情况下,仍然挡不住军人抢险救人的步伐。在这样的行动中,军人的使命感、责任感跃然纸上,让受众经受了醍醐灌顶的洗礼。
  3、人间亲情
  军人也有亲情,军人甚至更看重亲情,只是表达方式不一样。“看到米佳,母亲摸着儿子的头就哭了。米佳问母亲哭什么,母亲说:‘看你身体黑黑的、棒棒的,妈高兴。’”“他接到阅兵训练集中的命令,恰好是在他热闹的婚礼上,通知他第二天就到集中地报到。他下了好几回决心,终于等到晚上贺喜的人散尽了,才将这个消息告诉了新娘子。妻子虽说落泪了,却坚决表示无条件支持。”这些浓浓的母子情、夫妻情,在《挚爱铺就阅兵路》中让人为之动容。“整个训练期间,米佳始终记住父母的叮嘱,刻苦训练,次次考核优秀。”“他一边遥祝父亲早日康复,一边把父母默默的支持化作力量,带领编队苦练精飞。”军人把对父母妻儿的爱化为了天下所有真情儿女对父母、对祖国、对人民的大爱。
  二、把握情感流变
  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情感是很微妙的,情感顺流中,事件、人物的情感色彩基本一致,共同期待事物向一个方向发展。情感逆流中,事件或人物所流露出的情感倾向存在偏差,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有不同的期待。情感缓流,则主要在上下行文都有较强烈的情感色彩,用一定篇幅文字在中间起到缓和情感的作用。
  1、积累顺流,抒发情感
  文章行文中实现情感积累,在一定情况下出现直抒胸臆的情感喷涌。根据情感喷涌、集中抒发出现的位置不同,可分为三类:一是抒发于无形,在字里行间的描述中、在情感的不断积累中让受众自己去感知,如《小汤山非典定点医院昨夜收治首批病人》、《唐家山堰塞湖抢先施工准备就绪》等;二是情感抒发在后,行文中以情感顺流做铺陈,文章末尾进行情感的抒发,如《今天,我们放飞白鸽》、《海军522舰:劈波东海迎新年》等;三是情感抒发前置,文章开头先奠定感情基调,接下来的行文为其进行情感上的剖析与结构,如《特殊战场五昼夜》、《领海线上:水兵最早看日出》等。
  这种情感表达方式在情感对象比较单一、内容相对简单的情况下用的较多。但需注意运用技巧,警惕抒情色彩过重,煽情性、说教性较强,让读者产生抵触心理,虽文采斐然,但传播效果不足。
  2、顺中有逆,以逆辅顺
  文中大部分内容的情感倾向是一致的,但并不掩饰情感的冲突,在行文中进行说明,以强化认同。例如《一场特殊战役的法制轨迹》中,“她赶回家取生活用品总共待了10分钟,顾不得屋里乱成一团和向眼泪汪汪的女儿作解释,之后火速赶到小汤山。”《黑洞里的手术》中,地震被埋的小女孩在面临截肢这个生死抉择时,家人、救灾官兵心中的挣扎;《生命的奇迹》中,“李文波是否在女孩与自己的战士保谁之间两难抉择?”等。
  情感上进行取舍是这种表达方式的主要特征,文章的情感走向在此产生漩涡,两难的选择出现。这时,作者给出明确的认知立场和情感倾向。这种情感表达方式,适用于情况比较复杂、思辨性相对较强的报道,在受众媒介素养提升的今天,易于引起受众情感上的共鸣,传播效果较好。
  3、情感缓流,调和顺逆
  根据文章架构、情感流向以及人物形象刻画的需要,江宛柳在作品中,适时对情感布局进行了一些安排,特别是情感缓流的运用。《特殊战场见英雄》中,“3月14日晚,姜教授突然感到发冷,意识到自己被感染了。他很平静地来到病房,检查后被确诊为‘非典’。第二天,他高烧到39℃。”该段文字之前是讲姜教授几乎一刻不停地救人,而后讲他治疗时笔耕不辍,受众在两个快节奏的情感节拍之间,需要进行适度的情感缓和。《英雄唐家山》中,在作者被困唐家山堰坝的两天两夜中,环境虽然恶劣,却丝毫感觉不到对生命安全的恐慌,而是充满了苦中作乐的生动描述。《干杯,为友谊与和平》则在江宛柳的“我军首次大规模跨境联合军演”系列报道中起到了情感缓流的作用。其他四篇报道,以具体军事行动为描述对象,刀光剑影、险象环生。而这篇文章介绍了俄罗斯二战老战士在青岛啤酒节上的活动及与作者的交流,很好地舒缓了演习中的战争气氛,并通过老战士写出了人类对友谊与和平的情感追求。
  三、情感表达特点分析
  1、情感表达直接化
  江宛柳笔下的重大事件报道中,情感脉络清晰明快、直抒胸臆、酣畅淋漓。“观礼台上挥动着如潮的手臂,哪一个华夏儿女能不为之激动和自豪呢!”——《今天,我们放飞白鸽》。“你可知道,这钢铁的洪流汇聚了多少涓涓溪水?托起这铿锵脚步的,是多少关怀、多少深情?”——《挚爱铺就阅兵路》。“在蓝色大海上为祖国站新千年的第一班岗,谁能不感到作为中国军人的神圣与自豪。”——《领海线上:水兵最早看日出》。“她该知道,她的儿子能够自由快乐地生活,是建立在多少牺牲奉献之上!”——《追寻,崇高精神历程的跋涉》。这种情感表现手法在记录具有重要纪念意义的历史时刻时,可以迅速清醒认识、加强情感认同。
  2、情感表达意象化
  江宛柳的文章在表现情感时,常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物作为情感载体,使情感认知更加直观、更加深刻。如《今天,我们放飞白鸽》,选择白鸽这一意象作为文章主线和表达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载体。《挚爱铺就阅兵路》中表现军嫂们对于阅兵官兵的关心和支持时,就下了较大笔墨在军嫂的来信,这个具体可感的意象上。《领海线上:水兵最早看日出》,则是选取了日出这一事件,来表现中国军人的神圣与自豪。《干杯,为友谊与和平》中,则是以“酒”论英雄,作为主线与情感联系点,表达了中俄官兵对于友谊与和平的珍视。
  3、情感表达细节化
  传达情感,有时一语胜千言,一句话、一个动作、一段情节的简单描述,就能让人感受到强烈的情感冲击。江宛柳是个重视细节的作者,也是个用细节说话的高手。《挚爱铺就阅兵路》中,“他们的孩子许多在8、9、10这几个月出生,提起给孩子起名,叫‘国庆’或‘悦冰’的特别多。”简单的起名这件事,很好地反应了广大受阅官兵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出院那天老人自己提着钱袋子,趁他到洗消科洗澡,护士们又把这些钱再放进微波炉重新转一遍。一遍要两个小时,前后花了4个小时,让老人干干净净出了院。”《一场特殊战役的法制轨迹》中的这个细节,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以及对患者的关心爱护不言而喻。“李国安退休了,一把一把地吃药,却快乐地说……”《追寻,崇高精神历程的跋涉》中,“一把一把地吃药”这个细节,传神地写出了李国安身体不好,但他毫不顾惜,满心只有祖国的建设。精彩的细节之处还有不少,这里就不一一枚举。
  江澜骤起破竹势,情丝宛柳细绵长。这就是江宛柳笔下的世界,愿你走近江澜,走进宛柳!
  
  参考文献
  ①曾嘉:《理性与情感的交响——〈兵戎走笔〉随感》,《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
  ②邵薇:《思与情——江永红人物报道成功的主观因素分析》,《江永红军事新闻作品研讨文集》,新华出版社,2001
  ③赵志刚:《燃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