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承接“地气” 才有“底气”

2011-12-29李鹰

新闻世界 2011年10期

  【摘要】基层党报具有着直接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所想所思的天然优势,但从深层次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扎根沃土,承接“地气”的新课题。作为记者,只有弯下腰、扑下身,真正深入到最底层,群众中,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抓到新闻“活鱼”,采写的稿件才能更深刻、更直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不但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影响力,也可能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判断,为党和政府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关键词】基层党报 接地气 转文风 自我修炼
  如何让我们的新闻报道真正做到“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这既是老生常谈的旧话题,也是常谈常新的永恒主题。作为一张地方党报,虽然具有着直接联系群众、了解群众所想所思的天然优势,但从深层次看,也面临着一个如何扎根沃土,承接“地气”的新课题。这就要求我们新闻工作者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真正把对群众的真挚感情转化为深入基层的热情、服务群众的真情、贴近民心的激情,才能从不断承接“地气”中深刻感悟社会的发展变化、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使我们的视野更宽广,思维更加深邃,并在群众的实践中发现“新闻富矿”,写出的新闻报道才能更有“底气”,更加贴近民意,赢得民心。
  承接地气 从“联系点”窥全豹
  接地气是有效克服浮躁的文风的“清醒剂”。我们现在的一些记者,整天埋头在各种会议中,跟随在领导的行列中,成了会议的“记录员”和“大秘书”,当然在这其中也能发现和掌握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但也极易滋生懒汉思想,把会议材料拿回去抄抄也是一条新闻,有的甚至连抄都没把握住精神要点。至于过分依赖收封电子邮件,打个电话等这些采访方式,这些方式虽然便捷,稿件登报的数量也多,但没有切身感受的稿件肯定是味同嚼蜡般枯燥无味,这种漂浮作风不可取。如何改进我们新闻报道的文风,真正使新闻报道贴近生活,贴近基层,为群众所欢迎,笔者认为每个记者建立自己的基层信息联系点是一条好路径。
  “联系点”是把握社会发展的“风向标”。在新闻圈有句行话,叫做“吃透两头”,一是吃透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二是吃透基层群众的所想所思。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大企业的新闻采访报道工作,按说这已经是在最基层了,但也不尽然。例如在马钢,各个总厂都有宣传部门,基层通讯员也是十分勤奋,各种素材都可以提供,但这仍然是“不着底”。如何真正抓住沉在水底的“大鱼”、“活鱼”,笔者在采访中有意留心建立自己的联系点,和生产一线工人和科技人员交朋友,这一方面可及时了解到上级政策方针在基层的落实情况及群众的评议,另一方面可从联系点里“窥一斑而见全豹”。在马钢大力创建环境友好型企业报道中,笔者没有拘泥于马钢各大总厂提供的海量成果总结材料中,而是深入到自己的联系点马钢技术中心,看看技术人员到底是怎么做的,而一深入到技改现场,各种感人的新闻题材俯拾皆是。其中马钢将过去既污染环境又无法处置的炼钢污泥转化为新的炼钢原料技术,这一创新深深吸引笔者,在采访大量从事这一创新过程的技术人员,了解清楚专业的技术路径后,笔者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撰写了一篇“科技魔杖,点泥成金”的现场报道稿,将这一技术性极强的科技创新写成深入浅出,群众能看得懂的科普稿件,稿件登报后,读者反映从这件事就可看到马钢在治污,发展循环经济所取得成效,而马钢的科技人员也高兴地说,这篇报道真实地反映出了我们的科技成果,我们科研的劲头更足了。而此稿也在当年度被评为安徽省新闻奖二等奖。
  实践出真知,通过建立自己的联系点,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基层实践中练就敏锐洞察力和战斗力,这对于克服那种会议上“看天气”,办公室里“找灵气”,却唯独不到基层中“接地气”的“空中楼阁”现象和懒惰思维是一剂有效良方。
  承接地气 新闻才有源头活水
  作为记者,只有弯下腰、扑下身,真正深入到最底层,群众中,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从而抓到新闻“活鱼”,采写的稿件才能更深刻、更直接地抓住问题的实质,不但在群众中产生强烈影响力,也可能影响到政府的政策制定和决策判断,为党和政府起到参谋和助手作用。
  与群众交朋友是接受到“地气”的捷径。党报的新闻工作者真心实意地与人民群众交朋友,不但可以吸收他们的智慧和力量,而且也可以锤炼思想,端正作风、改进文风,积累知识,总结经验。惟此,我们的报纸才能把握时代脉搏,记录时代风云,满腔热情地讴歌人民群众创造的业绩。2008年至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对马鞍山市这个以钢铁生产为主的资源型城市也带来了巨大冲击,“保稳定、保增长、调结构”,成为当时新闻报道的主旋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了一个现象,有的企业面对这场国际金融危机感到束手无策,只是消极等待政府发文件、出政策,等救助,结果是企业生产经营日益艰难,而有的企业却把危机当成转机,对内苦练内功,对外发掘市场,企业生产经营红红火火。其内因何在?为此,笔者多次来到马鞍山泰尔重工公司,与企业老总结成好朋友,在无所不谈的聊天中,这家企业老总讲了一句内心话,“碰到这样从未遇过的金融危机,哪家企业都有困难,如果企业平时注重了内功修炼,金融危机有可能转化为企业发展的机遇呢。”这家作为主要为钢铁行业生产联轴器的配套企业,当看到国内一些大钢铁企业因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进口零配件断货后,不失时机地跑到全国各大钢企推介自主开发的国产联轴器产品,不但性能质量相同,而且价格比进口便宜一半之多,更大的新闻点还在于乘机提升了钢铁设备配件的国产化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企业的效益没降反升,成为马鞍山市保增长中的亮点。记者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及时给予了报道,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市委书记多次来到泰尔重工考察,并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业联系点,市政府也据此制定了一系列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措施,从而将国际金融危机给马鞍山市工业经济损失降到最低程度,而泰尔重工也抓住了机遇不断壮大自己,并成功实现上市。
  善于观察分析是接受到“地气”的基础。鲜活的新闻既要靠发现,更要会判断,透过现象看本质。中亚机床公司是马鞍山市锻压机械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尽管省市媒体对这家企业的报道经常见诸报端,但企业为何能保持活力不竭却很少有分析,笔者本着“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想法,在深入探寻中发现,这家企业的老总对本行业国内外市场研究得十分透彻,对行业中每一项创新科技成果十分关注,采取“拿来主义”并不断创新,结果使新产品开发与销售就比同行业其他企业快了一拍。当别人处在模仿制造时,中亚机床公司制造的锻压机床就已从传统的机械控制升级为电脑数字化控制;当大家挤在国内市场竞争得你死我活时,他却把目光转型国际新兴国家市场,其各类型数控剪板、折弯机出口量占到全部产品的80%以上,赚回了大量外汇。笔者抓住这一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后,写出了“中业机床在创新中成长”一稿并配了一篇言论“挺进新兴市场”,稿件见报后,引起较大反响,带动了博望机床业产品出口高潮,而博望镇很快又被确定为全省锻压机床出口基地。
  承接地气 最重要的是自我修炼
  基层的经验最鲜活,基层是最好的课堂,人民群众是最好的老师。作为记者首先需要修炼的基本功,就是放下架子、扑下身子,融入基层中,从承接地气中积蓄能量,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在采访实践中磨练才华。
  地气蕴含民意。只有沉下身子,多做调查研究工作,多掌握第一手材料,才能真正了解到群众的想法和愿望,从“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中挖掘出新闻题材的“金子”。在笔者采访生涯中有一次采访经历最难忘。一次记者在马钢一家工厂的值班室等人时,当看门岗老师傅得知本人是记者后,没好气的说,你们就知道在上面跟领导跑,怎么不到下面来看看。我问“有什么事啊?”“一到半夜三更,门前这条路上偷盗马钢废钢的‘铁耗子’成群,怎不见有人来管,有人来报道反映这事啊。”笔者听后大为吃惊,下决心要把这件事弄清楚,在深入厂矿、销赃窝点历时近一个月的深入采访中,基本查清了盗窃“偷运销”一条龙的来龙去脉,在采访过程中,人被打过,相机被砸过,好几次都想打退堂鼓了,但正是在马钢职工群众的鼓励和支持下,笔者咬着牙坚持下来了,写出了“马钢‘铁耗子’成灾的调查”深度系列报道,见报后在马鞍山市引起强烈的反响,市委市政府专门开会制定了打击“铁耗子”,保障马钢正常生产秩序的措施和办法,遏制了这一愈演愈烈的偷盗现象。这组深度系列报道后来获得全国好新闻一等奖,成为安徽地方报纸在全国获得国家好新闻一等奖的突破。而本人最大的体会是,只有深入基层,才能切身感受到民意;只要真正沉到水底,就能抓住新闻报道的“大鱼”。
  地气蕴育真情。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转型关键阶段,各种矛盾冲突、利益调整比较集中,如何更好地体察民情、关心群众、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这既是对党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也为基层党报记者指明了方向。近年来,马鞍山市大规划、大建设、大发展如火如荼,但随之也带来发展经济与征地拆迁群众的矛盾。为此,报纸在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的同时,更把目光聚焦在关注群众的征迁安置和生活上,在报社的精心策划下,笔者积极参与了我市安置房建设的系列重点报道,以怀着对人民群众的真情,既突出了市委市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和对人民的承诺,又通过深入一个个安置小区建设现场,以体验式现场报道的形式,展现我市上万套安置房建设形象进度,使群众看到政府是在真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同时对能早日搬进安置房有了盼头,这组报道不仅深受群众的欢迎,更是维护了社会发展稳定的大局,而对于党报记者来说,也是一次群众意识的自我修炼。而实践证明,只要扎根沃土,承接“地气”,我们的新闻报道也就有了充足的“底气”。
  
  (作者:马鞍山日报主任记者)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