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理
2011-12-29包国平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反映了新的教育理念,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这一教学理念,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作者就此作了探讨。
关键词: 自主学习 “乐”学 “实”学 “敢”学 “会”学
一、激发运动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体育课感兴趣,在课堂教学中就能表现出积极的学习情绪,专心听讲解、看示范,认真参加体育锻炼,并从中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时,首先要注意体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与搭配,所选择的内容应尽可能地符合学生的兴趣。尤其在课外体育活动中,应多开展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体育小竞赛、游戏等活动。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种生动活泼的组织教学形式、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注意运用尝试法、启发式、点拨法等。如快速跑的教学可采用“开飞机”、“追逐跑”、“奔驰的骏马”、“障碍接力”等手段。在课的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教学,改变以往的“慢跑加徒手操、放松操”等形式,可以播放一些相应的音乐,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尝试创编韵律操做准备活动,创编放松操、放松舞蹈等,使学生经常体验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才能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学。因此,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实现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和价值的有效保障。
二、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实”学
以学生为主体,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学生参与的机会越多,就越能唤起其参与的欲望和激情。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变课堂组织形式,来满足学生对体育学习的需求。如:在篮球教学中,采取发现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运球的高度与带球跑的关系,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和感觉运球的动作要领,从而让学生在练习中有意识地控制球的高度,这样学生理解更深刻,学有乐趣,练习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让学生在个性化的主观意识支配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形成结论,学生学得实实在在,学得有收获。
三、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让学生“敢”学
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促使每一个学生全面充分地发展,就必须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针对学生各自的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运动能力等特点,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在教学目标上,我们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在技巧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技能掌握水平的实际差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尽可能通过自我主体的努力形成差异性发展。这样,能力较弱的学生树立了自信心,接受能力较好的学生能更迅速地提高。不同层次的学生各有所得,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差异,对学生进行分类。根据不同类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措施,为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差异性”的学习机会。例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差异,我设置了不同高度的橡皮筋让学生练习,再根据他们的掌握能力调节练习高度,供不同程度的学生进行选择和学习。这样,他们在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上掌握了跨越式跳高的动作要领。由于因材施教,分层要求,不同层次的学生成功地完成了练习,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成功体验,使每个学生的身心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让学生“会”学
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会学习的人掌握了适合自己特点且效果良好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多种多样,因人、因时、因地、因学习者而异,没有统一的模式。这充分说明了让学生“会”学的重要性。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学生的学是内因,教师的教是外因,教师的教通过学生的学起作用,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主体的主观条件,尤其是主体对待学习的态度,决定着学习进程与效果。模仿是学生所感兴趣的,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教学形态中,在唱唱跳跳中发挥了主体作用。如“在单双脚跳教学中采用跳房子”、“在投掷教学中采用打雪仗主题”、“在快速跑时采用开飞机”等,在活动中,学生的兴趣是浓厚的,学习是积极的。只有在这样一种环境中,学生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去真正理解所学知识,掌握运动技能,懂得原理,促进思维发展。根据体育教学具有感知、思维和练习活动紧密相结合的基本特征,我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看想结合、听想结合、练想结合、想练结合的训练和指导。如:在技巧前滚翻教学时,先示范,不讲解,要求学生从中观察,发现低头含胸及滚翻后翻掌贴肩的动作要领,知道身体要像“球”一样滚动的原理。学起于疑,成于思,这样的教学促使学生在百“思”中“悟”出答案,既能有效地完成动作技能的学习,又能较好地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思维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使每个人在他的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中最充分地表现自己。”让学生在力所能及的领域中,通过教师在关键之处、疑难点处的点拨,让学生学会学习。
体育课堂内外的教与学的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学中,还可以用“情境教学”、“主题教学”、“合作学习”等自主学习性的形式组织教学,强调人际互动,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练习中学,在讨论中学,在发现中学,使学生乐于参与,学得快乐、实在、积极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参考文献:
[1]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
[2]摘自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走进新课程.
[3]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