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11-12-29郝铁军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摘 要: 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 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 只有充分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才能够真正地掌握外语。本文对中日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 从日常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日本文化在日语教学中的体现, 最后论述了在各个教学步骤中实施文化导入的措施。
  关键词: 日语教学 文化教育 三个方面
  
  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人的语言行为是文化的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探索到许多文化奥秘,不同的文化对相同的问题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评价。外语教学实际上是一种跨文化的语言教学,所以就应该立足于理解所学语言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化行为和观点,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是外语学习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中日两国同处亚洲,又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历史上日本曾狂热地吸收过中国文化,从文字、音乐、建筑到制度、法律、宗教等,只要有用的,差不多都被当时高度推崇中国文化的“遣唐使”移植到了日本。尽管如此,两国文化仍有许多差异,如中日两国在使用筷子上就有差别,日本筷子较中国筷子短且轻便,尤其是前端很细,也许是因为日本地处岛国,鱼类丰富,吃鱼时为了剔刺方便吧。这点滴差异就从不同的文化体现在语言上。
  二、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日文化的差异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中国人见面聊天时会毫不拘束地询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成员等,而日本人则认为这些是别人不该过问的事,他们见面时常谈论天气、兴趣、旅游等。中国人的表述方式比较直截了当,而日本人则比较含蓄、委婉,尤其在拒绝对方时,往往避免说“不”字。如当你无心去参加一个聚会时,中国人在表达时常常说出“不能去”的结论,然后再说出理由,而日本人则会先说出若干个“不能去”的理由,让对方得出“不能去”的结论。
  不同的语言文化还表现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崇拜强者,追随强者,肯于学习强者,是日本人对外来文化的总体态度。吸收、选择、改造是日本人学习外来文化的基本手段,即为我所需则移植照搬,不为我所需就拒之国门外,不符合国情民意的就加以改造。通过日本对儒家文化的引进、吸收,可以看到日本是如何改造外来文化的。中国儒家认为,为仁者须常备五德,即“仁、义、礼、智、信”,此为五常。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传到日本后,日本人改造成以“礼”为核心的日本儒家文化。“仁”强调道德主体对他人的爱戴、尊敬和宽容, 提倡“仁者爱人”,爱自己以外的所有人。“礼”则强调道德主体维护自己的名分,尊从社会制度和习俗,注重人伦规范,包括人与人交际中的仪式。中国人孝顺长辈、爱护亲友,乐于助人,有人情味。而日本人很注重礼貌,说话谦和,彬彬有礼,但有些表面化,缺乏深度,人情冷淡。日本人从小就教育孩子要抱团,要有集体意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有统一的制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低年级要服从高年级,而到了社会上更要严格遵守规则,即使自己不愿意,也要按照上级的指示做,上下级间使用严格的敬语。团体精神体现在上级对下级的绝对权威,以及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即使失去个人利益也要保护集体利益。
  三、在教学过程中深入进行文化教育
  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了解文化就不能真正地了解语言。语言教学不仅仅依赖于语言学,而更多地依赖于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语言在社会交往中的正确运用,特别是在词语方面、语言习惯和行为方面,以及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较深层次方面的理解和运用。在日语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初级阶段应主要介绍日常生活交往方面与汉主流文化的差异,以及在语言形式和运用中的具体表现,使学生掌握日常生活中日语表达方式,具备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了解两国在日常交往中如相互称呼、问候、聊天及应答等方面的差异,增强学生对汉日语言差异、文化差异的敏感性,了解两种文化的区别,了解其行为规范,理解其价值观念。
  2.中级阶段接触了大量的词语和表达法,这个阶段学生很快就会发现日语课本和课堂上的语言规则与他们从日本人口中所听到的日语有很大的差别。丰富多彩的生活语言及其所涵盖的大量的文化信息是传统的、书面化的、具有典型性的,且具有局限性的日语教材所无法企及的。所以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文化知识的传授贯穿到听、说、读、写的每一堂课中,使语言与文化在课堂上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可以在词汇、表述方式、修辞结构和价值观念三个层次上,通过电影、电视节目、报刊杂志和文学作品等手段,利用课堂讨论、实际演练及专题讨论等方式积累日本的文化知识,使学生认识并熟悉由于文化差异引起的日汉词语、成语、惯用语的意义在运用方面的差异,并深入理解日语表达法所涉及的文化内涵。
  3.高级阶段要从深层次的思维方式入手,介绍汉、日两种语言在句法修辞和篇章结构上的主要差别,培养学生在国外进行专业学习时的理解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对日本原作的理解和综合表达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克服把两种语言进行机械地一一对应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学会根据目的语的特殊表达方式和文化因素进行表达,让学习者努力适应用日语进行思维。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现象,目的是通过学习和交流,量减少因文化因素所产生的误解,以更好地交流与沟通。学习日本文化并不意味着我们在运用日语交流时要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道德观念及行为方式。文化不存在对与错、道德与不道德的价值判断问题,但在某些方面存在优劣之分,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抱着理解、宽容和鉴别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著.语言与文化[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2]熊泽民.日语季节词汇表达[J].日语学习与研究,1997.
  [3]池学镇,田忠魁.日本通览.哈尔滨工程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