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语言魅
2011-12-29曾红萍
考试周刊 2011年42期
摘 要: 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作者以《语言的魅力》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例来具体阐述。
关键词: 语文阅读 语言 魅力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在阅读教学中凸显语言的魅力,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个性化的阅读空间,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不同角色的体验与课文展开零距离对话,在阅读实践中实现自读、自疑、自悟、互评、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此次,我就以《语言的魅力》一课的阅读教学课例来具体阐述。
课文讲的是法国著名诗人让·彼浩勒给一位行乞的盲老人木牌上添加了几个字,帮助老人行乞的事,说明恰当地运用语言文字,会产生非凡的感染力和令人难以置信的效果。依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和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我选择让学生抓住文中重词、句、段,朗读理解、感悟文本内涵。
我以语言的魅力为突破点,按照:“寻找有魅力的语言——感受有魅力的语言——学说有魅力的语言”的思路进行教学。
一、在阅读教学中寻找有魅力的语言
课前,我引导学生背诵春天的诗句,使学生既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又感受到语言的另一个魅力,那就是有魅力的语言能带给我们美的感受,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由此我导入新课,板书课题《语言的魅力》,并相机指导“魅”的写法,提醒学生注意它是半包围结构,第七笔竖弯钩要写得稍长些,要托住里面的未字。叶圣陶先生说得好:“语文方面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本节课,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以教师的范写激发学生书写的兴趣,潜移默化地渗透语言文字的训练,逐步形成语文能力。
接下来,我并没有采用传统的对课文逐段分析的方法,而是直奔重点: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最有魅力的语言是哪一句,学生很快找到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然后我紧扣语言文字,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默读静思,找出添字前后行人和盲老人行为和心理变化的语句品读感悟,这样就避免了过于琐碎的提问,肢解课文的分析,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整体性很强。而当学生汇报行人的表现时,我抓住关键词“无动于衷”,让学生参与板书,重点指导“衷”字的写法和用法,提醒孩子注意这是一个形声字,利用课件出示这个字的声旁、形旁及演变过程,让学生了解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做到了字不离词,用咬文嚼字的方法理解巧妙地理解了这个词语的意思。透过“无动于衷”这个词,学生的朗读既表现出对行人的指责,又表达了对盲老人的同情。这以点代面的指导,很好地体现了语言文字训练的梯度与层次,使学生掌握了抓住关键词及相关语句体会的方法。
二、在阅读教学中感受有魅力的语言
承接上一环节教学,我通过对比,凸显语言的魅力,并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意识:“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
于是,我带领学生直入课文第六自然段,寻找语言的魅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第六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我设计的思路是,先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好,找出文中描写春天的语句读一读。通过谈画面、播放春天的图片,学生陶醉在春天的意境中。
此环节,以读为本,指导学生带着自己对春天的喜爱与陶醉再读描写春天的语句。利用多种形式的读:有学生潜心会文的默读、朗读;有老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并请学生评价我们读得有何不同,意在引导学生了解排比句的特殊读法,润物细无声地渗透朗读技巧的指导;最后一个自然段要求背诵,在情感与技巧的指导基础上,调动学生当堂背诵的兴趣,用填空的形式给学生“搭桥”,指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背诵,体现朗读指导的梯度与扎实。积累和内化了的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学生情趣盎然。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后,我便范读引领:“是的,春天是美好的,那蓝天白云,那绿树红花,那莺歌燕舞,那流水人家,怎么不叫人陶醉呢?”紧接着,让学生闭上眼睛、听音乐,感受盲老人的世界。借由刚才的情感铺垫,我使用引读法,指导学生感悟品析:“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个中心句:
当衣着华丽的绅士在欣赏蓝天白云时,盲老人叹息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贵妇人欣赏绿树红花时,盲老人心酸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小朋友在欣赏莺歌燕舞时,盲老人失望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当我们和爸爸妈妈去感受流水人家时,盲老人绝望地说:(生接读)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
这鲜明的的对比,让孩子们设身处地地感受到盲老人的处境悲惨,与文本产生共鸣。在此情感基础上,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转换,把自己当作衣着华丽的绅士、贵妇人及来来往往的行人,让学生更深入地走进文本,将自己深切独特的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语言和精神在同构中获得新生,学生们背诵此段也就水到渠成。
随即,我出示(课件)“‘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富有诗意的语言,能产生这么大的作用,就在于它有非常浓厚的感情色彩,就在于它能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这样的句式,学生们有感而发,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心。学生的感悟得到了提升,思维品质得到了锻炼,语言魅力所在也就不言而喻了。
三、在阅读教学中学说有魅力的语言
在这一环节中,引导学生迁移阅读学过的课文《难忘的八个字》中,伦纳德老师对自卑残疾的小女孩说的一句话:“我愿你是我的女儿!”感悟这句话的魅力就在于它能令人心生温暖、终身难忘。随即,巧妙地进行课后习题的处理,再指导让学生像诗人一样,用上“可是”说一句有魅力的语言。老师由扶到放,由仿到创,体现了训练的梯度。在拓展迁移时,老师引导学生用有魅力的语言,联系生活为水管旁、草坪边、花坛边说、写提示牌,把语文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切实地体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引导学生透过课文这扇窗户,去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从而激励学生博览群书、锤炼语言。
总之,这节课紧紧围绕着“春天到了,可是我什么也看不见!”这句有魅力的语言而展开,体会它的魅力所在,同时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魅力语言,让课堂真实、朴实、扎实,体现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色。
参考文献:
[1]田本娜.小学语文教学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1998.
[2]朱作仁编.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导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邰启扬,金盛华等.语文教育新思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